每到国庆这种普天同庆、高速堵成停车场的日子,我的手机就跟得了帕金森一样,被各路顺风车平台的消息轰炸得嗡嗡作响。什么“节日冲单奖”、“长途接单王”,文案写得比我当年追女朋友的情书都真诚,仿佛我只要发动引擎,人民币就会像雨点一样砸在我的挡风玻璃上。
然而现实很骨感,社交媒体上刷到的全是乘客的哀嚎:“加价都没人接!”、“是不是司机都放假了?”。
这问题问得就特别天真。
司机不想赚钱?开什么国际玩笑,成年人的世界里,除了KPI和还花呗,还有什么比搞钱更重要?大家之所以看着满屏的订单,宁愿让车里空着个座,也不愿点下那个“接单”按钮,不是因为司机们突然都遁入空门、视金钱如粪土了,而是因为顺风车这盘生意,从根上说,就是一个三方预期错配、互相折磨的社会学实验。
一篇好的财经文章,就是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给用户看,顺便再踹两脚。今天,我们就来扒一下顺风车的底裤。
首先,我们得用第一性原理问一句:顺风车的本质是什么?
平台告诉你的故事是“绿色出行,共享经济,交个朋友”。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一个信息中介,用算法把“想省点油钱的车主”和“想省点路费的乘客”硬凑在一起。
注意这里的关键词:“省钱”。双方的核心诉-求都是省钱,这就为后面的所有矛盾埋下了最深的雷。乘客觉得,我都选顺风车了,不就是图个便宜吗?车主觉得,我就是顺路捎你一段,赚个油费,别给我提那么多要求。
你看,一个把自己当上帝,一个把自己当好人,这俩凑一块儿,不出事才怪。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核心矛盾:服务预期与价格的死亡螺旋。
很多乘客,花的是拼车的钱,却想要专车的服务。要求司机准时到楼下,要求车内一尘不染,最好还是个新势力品牌的电车显得自己有品位,路上还得当导游兼心理按摩师。一旦有点不满意,反手就是一个投诉加差评。
这合理吗?从消费心理学上,部分合理。我付钱了,我就是消费者。
但从顺风车的商业逻辑上看,这纯属扯淡。真正的顺风车主,不是靠这个吃饭的。他们是工程师、是产品经理、是销售,接单只是摊薄一下自己固有的出行成本。你那个差评,对他来说,侮辱性极强,但伤害性……约等于零。大不了爷不玩了,又不会少块肉。
这就好比你去沙县小吃,非要老板给你整一出法式大餐的摆盘,老板不拿大漏勺把你请出去,都算是脾气好的。
你以为你是顺路捎个人。你以为你是雪中送炭。你以为你是都市活雷锋。
结果呢?
结果你成了移动的许愿池,乘客什么奇葩要求都敢往里扔。这种体验,经历过一次,大多数车主就直接“谢谢,下次再也不见”了。
其次,我们必须拆解一下这个模式里的利益相关方博弈,也就是平台、车主、乘客和监管这四角关系。
乘客的诉求是便宜、方便。车主的诉-求是省钱、省心。监管的诉求是安全、合规。
而平台的诉求是什么?是交易规模和抽成。它不创造运力,它只是运力的搬运工,并且是雁过拔毛的那种。
这就导致了第二个,也是最要命的矛盾:平台抽成与司机收益的尖锐对立。
最近一张截图在司机群里疯传,一个长途单,乘客支付了204.7元,车主到手只有124.3元。平台在中间“唰”的一下,抽走了80.4元,抽成比例高达39%。
这是什么概念?连油费都快覆盖不了了。车主承担了车辆的折旧、违章的风险、时间的成本,以及和一个陌生人共处几个小时的社交压力,结果平台坐在办公室里,动动服务器,就拿走了最大头的利润。
这生意还怎么做?这根本不是共享经济,这是“共享”车主的车,“经济”了平台。
这种模式,我们行内有个词,叫“快种快收”。平台根本不关心车主的留存和忠诚度,它只关心在监管的铁拳砸下来之前,尽可能快地把市场上的订单流量变现。它就像一个渣男,广撒网,对每一个车主都甜言蜜语,发一堆优惠券和奖励,但从不真正关心你的死活。
平台的商业模式PPT写得天花乱坠,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但只要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那个阴影,就是它和车主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最后,我们来聊聊顺风车这个物种的“原罪”。
顺风车,从诞生之日起,就游走在合规的灰色地带。它到底算是私人小客车合乘,还是一种变相的非法营运?这条线,非常模糊。
车主接单,严格意义上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如果没有盈利预期,哪怕只是覆盖油费的预期,谁会愿意接单?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平台为了规避风险,在协议里写满了免责条款,把所有责任都甩给了车主和乘客。
这直接导致了第三个矛盾:风险和收益的极度不匹配。
车主出了事故怎么办?和乘客发生纠纷怎么办?遇到专业碰瓷的怎么办?平台会帮你吗?想多了,它的客服电话能打通都算你运气好。
所以,你看懂了吗?
国庆订单没人接,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问题。它是一个商业模式系统性BUG在极端场景下的总爆发。
车主们为什么不接单?
是因为被奇葩乘客教育了?是因为平台抽成太狠了?还是因为潜在的风险太高了?
都不是,或者说,都是。
真正的答案是,越来越多的非职业顺风车主,在经历了一两次糟心体验后,终于想明白了这个道理:自己开车的自由和清净,远比那百十来块的油费更重要。为了这点钱,去参与一场规则由别人制定、自己大概率会输的游戏,实在不值当。偶尔有几个接到真正顺路、乘客又nice的单子,那属于“瞎积薄发”,不具备普遍性。
所以,下次当你在假期里刷着顺风车软件,感叹“怎么又没人接单”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这哪是司机不想赚钱,这分明是打工人用脚投票,对一个不健康的商业模式发出的无声抗议。
在这场平台、车主、乘客的三方博弈里,平台永远是那个稳赚不赔的赌场老板。而大多数车主,在经历了几次“输多赢少”的牌局后,终于想明白了,对他们来说,唯一的赢法,就是不下牌桌。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