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全球车辆安全测试机构中,有这样几家机构凭借其专业性和影响力,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它们分别是:欧洲的E-NCAP、美国的IIHS、中国的C-NCAP以及中保研的C-IASI。这些机构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详尽的车辆安全信息,还推动了汽车安全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 欧洲E-NCAP简介
欧洲E-NCAP,作为全球知名的车辆安全测试机构之一,由欧洲多个政府组织联合创立,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车辆安全信息。其测试标准严格,涵盖了成人乘员保护、儿童乘员保护、行人保护等多个方面,为欧洲消费者选购安全汽车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E-NCAP的测试结果也为汽车制造商改进产品设计、提升安全性能提供了宝贵参考。
欧洲E-NCAP自1997年由欧洲七个政府组织共同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车辆安全信息。该机构主要由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及英国运输部主导,并得到法国、德国、瑞典、荷兰和加泰罗尼亚(西班牙的一部分)等政府组织的支持。
▲ E-NCAP的评估体系
评估采用星级制,五星代表最高安全水平,而一星则为最低。E-NCAP的测试结果为消费者提供了成人、儿童、行人及安全辅助系统的全面评估。特别关注车辆在正面和侧面碰撞中的成人乘员保护表现。
▲ E-NCAP的碰撞测试
涉及100%和40%偏置正面碰撞,以及侧面碰撞测试,速度分别为50km/h和60km/h。欧洲E-NCAP对车辆安全性的评估涵盖了四个关键领域:成人保护、儿童保护、行人保护以及安全辅助系统。
欧洲E-NCAP在正面碰撞测试中,有两种主要测试方式:一是与墙体进行100%的正面碰撞,二是与两个运动的物体进行40%的偏置碰撞测试。在偏置碰撞测试中,你可以观察到车辆前部有一个白色的碰撞规划区域,其宽度约占车辆总宽度的40%。这意味着,欧洲E-NCAP所采用的是40%偏置碰撞测试标准。此外,这些测试都是在50km/h的运行速度下进行的。
▲ IIHS的独特评定体系
IIHS,即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在全球安全标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机构每年在欧洲和美洲都会开展系统且专业的碰撞测试,其评定体系详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差。测试涵盖广泛,包括各种特殊碰撞场景,如模拟车辆对撞场景的安全性能评测,以及高速(128Km/h)撞击不可移动固体墙的极端情况测试。
▲ IIHS与E-NCAP的对比测试
IIHS的前部碰撞测试为25%偏置,速度为64.37km/h,与E-NCAP有显著区别。观察上图,特别是引擎盖正中心以及左侧区域一半的位置,我们会发现IIHS进行的是25%偏置碰撞测试。这种测试显著区别于欧洲E-NCAP的前部碰撞速度和方式。
▲ C-NCAP的测试方法
C-NCAP,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汽车碰撞领域的综合性科研机构。C-NCAP测试方法与欧洲E-NCAP相似,涵盖乘员保护、行人安全等多个方面,同样严谨且全面。其测试要求严格且全面,包括正面50km/h速度下的100%碰撞测试、正面64km/h速度下的40%偏置碰撞,以及侧面50km/h速度的侧面碰撞测试。
▲ C-IASI的评价规程
中保研,全称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研究会,是一家专注于汽车安全研究的机构。其推出的C-IASI评价规程,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汽车安全信息。该规程从四个维度全面评估车辆安全,以清晰等级发布结果,为消费者提供了科学的选择依据。这些维度包括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车外行人安全保护以及车辆辅助安全系统等多个方面。
▲ C-IASI的碰撞测试
C-IASI的评价规程涉及耐撞性、车内乘员安全、行人安全及辅助系统,测试包含不同速度下的正面和侧面碰撞。例如,低速碰撞通常以1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进行前后碰撞,评估车辆在碰撞后的损伤程度以及维修成本。
正面25%偏置碰撞,通常以64.4±1km/h的速度进行,这一测试旨在模拟实际驾驶中可能发生的碰撞场景,从而评估车辆在此类碰撞中的安全性能。
侧面碰撞测试,通常以50±1km/h的速度进行,其评价标准同样分为优秀(G)、良好(A)、一般(M)和较差(P)四个等级。
▲ 前防撞梁的改进
汽车厂商通过加长与重新设计防撞梁以提升侧面碰撞防护,优化能量吸收。面对25%偏置碰撞测试的挑战,汽车制造商首要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增加前防撞梁的长度并进行重新设计。
例如,18款汉兰达的前防撞梁的设计显示,左侧的防撞梁位置经过显著的加固处理,而副驾驶侧则未设此加固。这样的设计差异正是为了适应不同侧面的碰撞风险。
▲ 左侧翼子板与纵梁的强化
加固左侧翼子板与纵梁区域以提高结构稳定性,应对25%偏置碰撞挑战。丰田凯美瑞在应对25%偏置碰撞中不仅加强了防撞梁的设计,还对左侧翼子板内衬与纵梁相邻的区域进行了特别的加固。
例如,新款卡罗拉的左侧部位,其防撞梁已升级为铝合金材质,并配备了前后吸能盒,以增强外侧的稳固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