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特斯拉汽车的一条新闻可以说是闹得沸沸扬扬。
咱们平时总听说特斯拉这车多智能,科技感多强,可这次,它却因为太“智能”而摊上了大事。
美国那边负责管交通安全的最高部门,叫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正式对外宣布,要对差不多288万辆特斯拉汽车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么多车一下子都被列入了“观察名单”,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能让官方如此兴师动众呢?
这事儿关系到每一个开车上路的人,咱们得好好捋一捋。
事情的起因,是这个管理局收到了五十多份报告,说的都是特斯拉身上那个听起来特别厉害的“完全自动驾驶”系统,也就是FSD,在路上表现得不太对劲。
这些不对劲可不是小毛病,而是正儿八经的交通违法行为。
您想想看,一辆车,没人控制方向盘,自己就敢闯红灯,甚至还敢逆行变道,这是多么吓人的一件事。
管理局现在正在仔细审查其中的58起报告,发现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了14起交通事故,还造成了23个人受伤。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可能就是一个个家庭的惊魂一刻。
有六起事故的情况尤其典型,就是特斯拉开着FSD,在红灯亮起的时候,一点没有要停的意思,直接就冲进了十字路口,结果就是和正常行驶的其他车辆结结实实地撞在了一起。
这哪是开车,简直就是在玩命。
还有很多车主抱怨,说他们的车上的FSD系统,要么是看不清红绿灯,要么就是在红灯前停不稳,总想往前溜。
他们把问题反映给特斯拉,结果对方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就是不承认有问题,这种态度也让很多车主感到非常寒心。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官方宣布调查的这个节骨眼上,特斯拉嘴上说着“暂无回应”,手底下却悄悄地给车辆的软件系统进行了更新。
这番操作,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做贼心虚”的味道。
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完全自动驾驶”这个名字本身。
您听听,“完全自动”,这四个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车子可以完全自己开了,驾驶员只要坐在里面,就可以彻底解放手脚,看看电影、打个盹儿都行。
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按照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技术标准,自动驾驶从低到高分为好几个等级,只有最高那个等级才能叫做真正的“完全自动”。
而特斯拉现在引以为傲的FSD,不管它怎么宣传,本质上还只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驾驶辅助系统”。
它的作用是“辅助”你,帮你减轻一点驾驶的疲劳,但绝对不能替代你。
这就好比你请了个做饭的帮手,他能帮你洗菜切菜,但最后掌勺、看火候还得是你自己来。
可特斯拉偏偏给这个“帮手”起了个“全自动大厨”的名字,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误解。
不少驾驶员正是因为相信了这个名字,过分依赖系统,开车的时候就放松了警惕,一旦系统出现那么一瞬间的判断失误,驾驶员又来不及接管,事故就这么发生了。
所以说,这次调查不仅仅是针对技术漏洞,更是对这种可能误导消费者的营销方式的一次严肃警告。
当我们把视线放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这次特斯拉在美国遇到的麻烦,其实也反映了全球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之间的碰撞。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一些公司,走的是一条比较激进的路线。
他们特别相信摄像头,认为只要摄像头够多、算法够强,就能像人眼一样看懂世界,从而实现自动驾驶。
为了坚持这个想法,特斯拉甚至一度把车上的雷达都给取消了,就靠摄像头“一个打天下”。
这条路的好处是成本相对较低,技术迭代也快,但它的弱点也和人眼一样明显。
比如在下大雨、起大雾的夜里,或者从漆黑的隧道里一出来面对刺眼的阳光时,摄像头就很容易“眼花”,看不清、看不准。
这次爆出来的闯红灯、识别错误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和这种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有关。
而在我们中国,像华为、蔚来、小鹏这些走在前面的企业,选择的是一条更稳妥、更全面的技术路线。
他们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给汽车装上了“十八般兵器”。
除了摄像头这个“眼睛”之外,还普遍使用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
这就好比给汽车同时配上了望远镜、夜视仪和探测器。
激光雷达的好处是不受光线影响,不管白天黑夜,都能非常精确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就像蝙蝠的回声定位一样可靠;毫米波雷达则有很强的穿透力,在大雾、大雨天也能“看”得很远。
这么多种工具互相配合,互相验证,即使某一种因为天气原因失灵了,其他的也能立刻补上,这就给安全上了一道又一道的保险。
这种做法,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严谨的工程思维。
此外,我们国家还在大力发展一种叫“车路协同”的技术,就是让聪明的车跑在智慧的路上。
通过5G网络,汽车可以直接和红绿灯、路边的监控设备进行“对话”,提前知道前方的路况信息。
这就像是给司机开了一个“上帝视角”,安全性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所以,当特斯拉还在因为技术路线的单一性而面临大规模调查和安全质疑时,我们中国的智能驾驶产业,正在用一种更系统、更负责任的方式,稳扎稳打地向前迈进,为我们描绘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未来出行蓝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