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悟。
最近,小米SU7 Ultra车型的“退车风波”成了车圈热议的焦点。事情的起因是小米在两款核心配置上引发了车主不满。
一是“排位模式”动力输出被悄悄加了门槛,车主需要跑赛道刷成绩才能解锁1548匹马力,否则只能用900匹的“阉割版”。
二是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指虚假宣传,车主实测发现所谓的“空气导流”“刹车散热”功能形同虚设,拆解后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无异。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在5月7日深夜连发两次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回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
但车主们并不买账,认为补偿力度远低于实际损失,甚至有车主发起集体诉讼,要求“退一赔三”。
这场风波看似是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拉扯,但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新能源车企在技术、营销与用户信任之间的失衡。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或许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思考这件事。
第一,技术“炫技”与用户需求的错位
小米SU7 Ultra的“排位模式”争议,本质上暴露了车企对用户需求的误判。很多车主购买这款车,看中的正是其宣称的“1548匹马力”性能标签,但小米却将这一核心卖点与赛道成绩绑定,相当于变相阉割了日常驾驶体验。
这种做法让人联想到智能手机行业的“性能模式”。明明可以全开,却非要用户手动开启甚至付费解锁。
车企追求技术突破无可厚非,但若将技术门槛强加给消费者,只会让用户觉得被“套路”。毕竟,消费者买车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当“赛道选手”。
第二,宣传话术与产品现实的割裂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则暴露了车企在宣传上的“过度包装”。小米在宣传中强调“复刻纽北原型车”“高效导流”“专属散热通道”,但实测却发现这些功能几乎无法实现。
这种“概念先行、体验滞后”的做法,在新能源行业并不罕见。比如某些品牌宣传的“自动驾驶”实为辅助功能,某些车型的“超长续航”实测大打折扣。
消费者愿意为新技术买单,但前提是这些技术能真正落地,而不是停留在PPT或广告片里。车企若一味追求营销噱头,最终只会透支品牌信任。
第三,致歉与补偿能否挽回口碑?
小米的两次致歉,态度值得肯定,但补偿方案却显得缺乏诚意。2万积分仅价值约2000元,而选装碳纤维前舱盖的价格高达4.2万元,这种差距让车主感到被敷衍。
更重要的是,小米在致歉中始终回避“虚假宣传”的定性,而是将问题归结为“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这种措辞上的“文字游戏”,难免让人觉得车企在避重就轻。相比之下,雷军早年因小米Note发热问题公开道歉时,曾直言“我们把这个产品想得太简单了”,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反而赢得了用户理解。
这场风波给新能源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下,消费者对车企的要求早已不仅是“造车”,更是“造信任”。
技术可以迭代,但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成本极高。比如特斯拉早期因“自动驾驶”宣传引发争议后,迅速调整措辞为“辅助驾驶”,并加强用户教育。
蔚来在换电服务争议中,通过开放透明沟通逐步挽回用户信任。这些案例说明,车企的“技术账本”和“信任账本”同样重要。
对于小米而言,此次风波或许是一次成长的契机。作为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小米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上或许仍有提升空间。
在双重危机夹击下,5月10日雷军发文:"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
追溯其创业历程,从金山时期对抗微软巨头的持久战到小米手机突破全球前三的突围战,这位"中关村劳模"始终凭借产品极致性价比赢得市场。
小米SU7 Ultra的风波,本质上是新能源车企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守住对用户的承诺?
如何在营销造势与产品交付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车企的口碑,终究要靠一辆辆安全可靠的车、一次次真诚透明的沟通来积累。
要知道,车是开在路上的,信任是刻在心里的。一直觉得小米产品不错,希望这次风波早点过去。
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转发、在看三连吧,感谢感谢。那我们,下次再见。
您的一键三连,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谢谢阅读,我们再会
我手中的金箍棒,上能通天,下能探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