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AION i60纯电版的消息,工信部信息一出来,各种续航参数、电池容量、配置表单密密麻麻地砸到眼前,我第一反应其实不是“哇,650公里牛逼”,而是,这些数字到底值不值得我们高兴?现在的车企、新闻、短视频,全都爱卷着数字来推销东西,动不动拼续航、拼快充速度、拼马力,这汽车的江湖还真有点像武侠小说,谁的内力更深厚、谁的刀更快,一目了然。可咱老百姓真的就是冲着这些数字去选车的吗?
说到续航650公里,乍一看,比以前好多了。还记得五六年前吧,市面上一台电车,能跑个300公里,大家都乐得像过年。现在400、530、650,三挡任选,电池容量是从47千瓦时到75千瓦时,车主可以用钱包来投票。可是,这里边一个最值得琢磨的点,就是“工况”——说白了,就是厂家到底用了什么测试方法。是CLTC、NEDC、还是WLTP?有多少人开头两年没怎么踩坑,结果真车到自己手里了,刚出城半小时,续航表像掉血一样?现实和数字之间,充斥着无数的小九九。
真要说,技术进步没错,电池做大了,密度高了,续航自然多跑一截,但这事儿和“超大杯奶茶”有点像。表面看诱人,其实你发现,里头也许多余的就是那几块冰,这边多给了你点容量,那边又收回来了你点别的。比如电池大了以后,车重也上来了,电耗其实也随之变高。15度电和20度电车主一样,平常用可能用不到“容量顶天”,可是回头一看,电池沉了、电车价格也水涨船高了。
这要问我,这事儿真正值得关心的是什么?一个是实际用车体验。这些纯电SUV、紧凑级的、主打家庭用户,你说650能不能局部缓解“续航焦虑”?当然能,心理安慰剂嘛。可真真儿想一想,假如你90%的时间都在城里通勤,顶多半年高速来一回,多出来的200公里续航到底能不能匹配你的使用频率?或者说,厂家有没有偷偷摸摸做了“容量冗余”,让你买个大号电池用着还不如买个中杯性价比高?这就看个人需求衡量了。
再说说配置。这两年流行什么?隐藏式门把手、激光雷达、各种雷达摄像头、14种轮辋、两种轮眉、双色车身。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像逛自助餐厅,各种花样可以选?但问题来了,这些配置到底是提升你出行体验的,还是分分钟让你钱包瘦身的?激光雷达、前后泊车雷达,这些听着高级,实际落地的时候,绝大多数用户一年摸不到几回。车厂很懂我等韭菜心理,用花里胡哨配件提个价,说一句“你看多先进”,我们一激动多掏了两三万。
车辆本身设计,这几年新势力讲究什么?设计感。全封闭前脸、贯穿式尾灯、黑化车顶、隐藏式门把手,能用的噱头全搬上去了。AION i60夹在AION V和AION LX中间,按理说满足了家庭入门购车、又想有点空间又不怕太大、不想太贵的需求。可大家都看到一件事,新能源SUV的竞品可以说一抓一大把,比亚迪元PLUS、深蓝S05、广汽丰田铂智3X,全都瞄准的差不多是这批打工人。这盘棋,最后拼的,不一定是谁数字最大、谁配置最多,而是谁价格敢往地上踩、谁服务做得细。
回头再看那串密密麻麻的选装表,11种轮辋、3种轮芯盖、两种轮眉、无天窗,可别说,这些“小样式”背后怎么看怎么像国产车厂们的心计。每加一个选配项,价格就涨一档,视觉上热闹,实质上把本应该属于你的配置拎出来单卖,像不像买手机贴膜还要单付钱?而且,越是花里胡哨的东西,越爱给你升级包:你看这个黑色轮眉得加6800,你要带天窗套餐再上8800,又有多少人最后发现自己本来想买12万的车,选着选着就上了14万?
说到底,纯电SUV这块蛋糕,厂家是看得清清楚楚的。A级、A+级市场,其实各家都在抢,谁都想在十几万级找足存在感。但凡你看看配套设施、服务网络,其实最怕的不是电车本身拉胯,是补能体验、售后保障跟不上。最近几年电车火了,充电桩、换电站、保养维修网络才多少年?内卷归内卷,不下功夫在用车本质上,最后大家只能卷价格,卷个你死我活,最后落得个大家一起当冤大头。
AION i60这波推出,是厂家常规操作:多规格续航、多级电池、主流配置,外观改点花样,价格肯定在比亚迪元PLUS等直接对手周围浮动。这种操作,就是诱导咱们掏钱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档”,看上去选择多,实际上步步设套。信息不对称加上“选择困难症”,消费者在一堆参数面前往往只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实理性的选择,就是掏出你的钱包算算自己每天的用车场景:日常通勤50公里,偶尔周末自驾300公里,这650公里续航、75度电马甲,是不是超标配置?
动力系统,这回有150千瓦和165千瓦两档。你开电车的,真有多少人天天追求“弹射起步”?堵在三环、红绿灯起步,再大马力也是浪费。千瓦数、零百加速,其实到了家用级别就像是“多余的功能键”,撑场面可以,真用得上的时候微乎其微。
最后再想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引导着我们去关注这些数字和选装包?大家有没有发现,汽车媒体、车企宣传主打的,70%都是性能参数、科技配置、续航数据,很少有人认真聊实际车主开三年以后的费用、贬值、保值率、维修体验。所有人都被推着往“新”上跑,表面目的确刺激着产业更新,暗地里也是“贪新厌旧、去伪存真”陷阱的完美模板。十几万的车,五年后还能卖几万?新电池价格能不能升值?那些今天买车时眼花缭乱的科技配置,是不是用上一两年就落伍甚至坏掉?这些话题没人说,也没人想让你想明白。
说到最后,纯电SUV市场真的是一场数字和科技包装出来的盛宴,可这盛宴的底气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你买它是解决什么问题?鸡肋配置少选点、盲目叠加续航意义也不大、买回家能愉快开五年才是王道。别被厂家的数据“恐吓”,按自己的生活节奏,选对那档适合的配置。不要以为今天多花两万“未雨绸缪”,回头发现,两年以后一切都变了,厂家的新花样又逼你去换新。
这些年,汽车变得越来越像手机,时间一到,谁也不是常青树。还是那句话:新车再酷,也只是个出行工具。“带着脑子消费”,永远比多一段续航靠谱。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