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巨额订单”背后的真相

广汽“巨额订单”背后的真相:老司机看门道,新韭菜看热闹

昨天晚上刷微博,又看到广汽的“超9.4万订单量”刷屏了。说实话,作为跑了6年汽车口的老记者, 我对这种“订单量”的表述方式越来越敏感了

从订单到交付,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

2019年第一次采访广汽研究院时,当时的技术总监就跟我提过一个数据:从意向订单到最终交付,转化率大概在60-70%。这还是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现在新能源这么卷,消费者反悔的概率只会更高。

关键是,广汽这次公布的是“订单量”,不是销售量。

微博上@汽车老炮儿直接开杠:“数据玩得溜啊,订单量和销售量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我订了特斯拉Model Y,最后提了比亚迪汉,这也算特斯拉的订单量?”

我觉得这位网友说得有道理。去年我在成都车展采访时,某自主品牌市场部负责人私下跟我透露,他们的订单到交付转化率只有45%,“订单量”更多是给投资者看的数据。

广汽“巨额订单”背后的真相-有驾

均胜电子150亿订单的启示

说到订单,最近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均胜电子那个150亿的大单。虽然没公布客户名称,但从它的合作伙伴名单看(大众、奔驰、宝马、比亚迪、华为等), 这种全生命周期的订单含金量要比单纯的销售订单高多了

知乎上有个答主分析得挺到位:“这种智能化平台订单才是真金白银,广汽那种国庆订单量更像是营销概念。”

但知乎那个答主有个数据说错了,他说均胜电子的订单占去年营收30%,实际是26.85%。我专门查了财报,2024年均胜电子营收558.64亿,150亿确实不算小数目。

广汽的真实困境:合资依赖症未解

广汽“巨额订单”背后的真相-有驾

说句可能不太政治正确的话,广汽的问题不在订单量,而在产品力。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车友群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有位群友说:“广汽传祺的保值率58.5%确实不错,但你看看它的月销量34768辆,跟比亚迪动辄20万+的月销差距太大了。”

群里另一位资深车友反驳:“传祺M8这种MPV还是有竞争力的,15969辆的月销在MPV市场算不错了。”

但冷静想想, 广汽最大的问题是过度依赖合资品牌 。丰田70567辆,本田35130辆,自主品牌传祺才34768辆。这个结构在新能源转型期是很危险的。

我记得2021年采访广汽集团董事长时,他就坦承“自主品牌是我们的短板”。三年过去了,这个短板还在。

广汽“巨额订单”背后的真相-有驾

网友的质疑有道理吗?

回到开头网友的那些评论,我觉得部分质疑是有道理的:

车圈老韭菜在某论坛吐槽:“我记得前两年,它就有超大订单,一直不涨,现在怎么又行了。”——这确实反映了广汽订单转化的历史问题。

不过也有网友过于悲观了。比如说“广汽靠合资吃饭,自主品牌也不行”,这话不全对。 埃安40360辆的月销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只是在比亚迪面前显得不够亮眼。

个人判断:谨慎乐观

广汽“巨额订单”背后的真相-有驾

基于我这几年的观察,广汽的问题和机会并存:

问题很明显 :自主品牌占比偏低,新能源转型速度不够快,过度依赖传统合资业务。

机会也存在 :埃安的技术积累还是有的,传祺在MPV细分市场有一定优势,海外出口增长112%说明产品还是有竞争力的。

不过说实话, 我对广汽的“订单量”营销手段不太感冒 。作为一个跑了这么多年汽车新闻的记者,我更关心的是产品力提升和技术创新。均胜电子那种实实在在的智能化订单,比广汽这种营销概念有价值多了。

最后想说的是,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应该学会区分“订单量”和“销售量”, 前者是营销概念,后者才是真实业绩 。广汽要想真正崛起,靠的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产品硬实力。

(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开财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