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挺炸裂的现象。就是电动车企的亏损,特别是新势力们。随便一翻财报,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名字,几乎都挂在“亏损榜”上。而且这个亏损数字,动不动就是几十亿,单个季度就能让人看得背后一凉。
比如蔚来。2023全年净亏损达到147亿元。平均每个月亏十几亿,一天就亏个小目标,那叫一个让人心疼。有人算了个账,说蔚来卖一辆车,平均亏损超过10万元。听起来就离谱,这亏的,车企还能活下去?
但别急,亏损不等于活不过明天,咱们慢慢拆开看。
先说盈利这件事。对于车企,尤其是像蔚来、小鹏这种新势力来说,利润几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造车这行,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新贵,前几年基本都得靠“烧钱”铺路。为什么?主要是研发和产能这两座大山。比如蔚来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是144亿元,和它全年亏损几乎是对等的。这笔钱去哪儿了?一部分是造芯片,像文章里提到的自研辅助驾驶芯片,另一部分是技术升级,比如电池和自动驾驶。大屏幕也算研发成果之一。
用另一种方式看,如果蔚来不投这笔钱,会怎样?芯片只能用别人的,比如英伟达。电池续航被卡在700公里左右,跟不上趋势。自动驾驶呢,能不能超过小鹏都成问题。这些东西看似离消费者挺远,但它们影响的,是未来几年产品竞争力。所以对蔚来说,这钱不花不行。
再看产能。造车需要工厂,工厂意味着设备、管理、供应链。这些年,蔚来在全国建了不少换电站,还和江淮合作搞生产线。每个换电站,硬件成本加上运营要几百万;一条工厂生产线,目标产量没爬坡之前,基本都是亏的。这些钱也都是先花出去,未来才能回笼。
那问题来了,行业里就蔚来亏成这样吗?其实也不尽然。
先对比一下其他新势力。小鹏2023年亏了92亿,理想亏得少,但它有一个“讨巧”的地方,卖的几乎都是30万以上的大车,毛利率能到两位数。再看传统车企,比如长安、比亚迪。它们通过混动、燃油车赚的钱,补贴了电动车的亏损。再远一点,看特斯拉。别看它现在动不动季度盈利十几亿美金,早期也是亏得一塌糊涂,十年才熬过来。
所以说,这事不仅是蔚来一家,整个行业都是这样。特别是电动车领域,前期投入太重,能盈利的车企凤毛麟角。亏损这事,听起来吓人,其实是行业现状。
不过,亏损归亏损,亏的方式倒是有讲究。蔚来这种亏得大,但看得出它是有方向的。研发、产能、服务生态,几乎每个大头都指向“未来”。它花大钱搞换电站,短期内赚不到钱,但想做一个差异化竞争点;它研发横屏、怀挡这些,还不是为了迎合年轻人?这些动作,看着烧钱,实则是试图占领市场、抢住用户心智。
但也有车企,亏得让人看不懂。比如一些只追求短期销量的品牌,为了博关注,疯狂砸广告、靠降价割市场份额。这种亏损方式,问题是你能赚多久?如果竞争对手技术上来了,用户掉头就走,你靠什么续命?
所以说,车企亏损这事,不能只看数字得出“惨不忍睹”的结论。关键是看亏损背后的逻辑,是不是在为了未来布局。如果逻辑清晰,方向对了,那就是战略性亏损;如果逻辑混乱,只是盲目烧钱,那才是危险信号。
再说回来,蔚来亏损大,是不是说明它撑不住了?其实也未必。从现金流看,蔚来账上还有300多亿现金,短期内活得下去。它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活,而是怎么活。换电模式能不能盈利,自研芯片能不能带来技术优势,这些都需要时间验证。
总结一下,蔚来的亏损,看着吓人,拆开了不算离谱。关键是,它后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行业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未来几年是个关口。如果技术、服务、成本都能控制好,那这亏损就是“值得的投入”。但如果后续没站住脚,恐怕亏损就会变成一座压垮它的山。
所以,亏损不是问题的核心,能不能走出亏损周期才是。对消费者来说,也别太纠结于企业的财报亏损,更多还是看产品力、服务体验值不值票价。车子好不好开,才是最实在的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