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估计不少关注新能源车的朋友都听说了,那就是蔚来汽车对它的旗舰车型ES8进行了一次大调整。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改款,而是新一代车型直接把价格往下砍了一大截,比上一代便宜了足足十一万多。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马就热闹起来了,说什么的都有。
有的人觉得这是好事,高端电动车终于肯放下身段,更亲民了;但也有不少老车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感觉自己刚买的车转眼就“掉价”了,像是被厂家从背后“捅了一刀”。
那么,蔚来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是真的为了降价促销,还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来,好好聊聊。
事情是这样的,蔚来发布了全新一代的ES8,整车买的话,起步价是41.68万元。
你要是选择租电池的方案,那车价就更低了,只要30.88万起。
咱们对比一下就清楚了,上一代的ES8刚上市的时候,起步价可是52.8万。
这么一算,里外里差了11万还多。
这个降价幅度,在同级别的豪华车里,可以说是相当罕见了。
面对市场上“背刺老车主”的说法,蔚来的董事长李斌并没有藏着掖着,他很坦诚地承认,这个定价肯定会让一些老用户心里不舒服。
但是,他也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他说公司这么做,是为了“活下去”,是为了整个公司的长远发展做出的一个最合理的决定。
这话听着有点悲壮,但也道出了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残酷现实。
现在这个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新品牌、新车型层出不穷,价格战打得是热火朝天。
如果蔚来还像以前一样,死守着五十多万的高价,那很可能就会在竞争中掉队,市场份额被别人抢走。
所以,这次降价,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一种主动求变。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次沟通会上,李斌还公开承认了一个过去的“错误”。
他坦言,蔚来在上一代ES8的产品定义上,其实是走了一些弯路的。
这话从一个公司创始人的嘴里说出来,分量可不轻。
具体是什么错误呢?
李斌解释说,第一代ES8出来的时候,算上各种补贴,价格大概就在四十多万的水平,市场反响很不错,成功地帮蔚来树立起了高端品牌的形象。
可是到了第二代ES8,团队在设计的时候,有点过于追求“高大全”了,用了大量好材料,堆了很高的配置,导致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成本高了,为了保证能赚钱,售价自然也得跟着往上涨,一下子就冲到了五十多万。
李斌自己都说,第二代ES8确实是辆好车,但问题出在成本目标定错了。
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在四十万到五十万这个最主流的高端车消费区间里,蔚来竟然出现了一个产品空白。
往上看,ES8太贵了;往下看,ES6又便宜了不少,中间断档了。
这就好比一个饭店,要么是人均几十的快餐,要么就是人均上千的宴席,偏偏缺少了人均一两百、大家最常去消费的那个档次。
所以,这次全新ES8把价格降下来,在蔚来内部看来,不仅仅是为了降价,更重要是在“纠错”。
他们要把ES8这台车,重新拉回到它本来应该在的位置上,也就是四十多万这个级别。
这既是对市场现实的一种回应,也是对品牌定位的一次重新梳理。
当然,很多人会担心,价格降了这么多,车的质量会不会也跟着下降?
比如安全性什么的。
对此,李斌也特意强调,虽然成本降低了,但这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和供应链管理优化实现的,并不是偷工减料。
新车的安全标准一点没降,还是按照最高的五星标准来生产的。
那么,蔚来哪来的底气,既能降价又能保质呢?
这就得提到他们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投入巨额资金搞研发。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蔚来从成立到现在,在研发上已经花了超过600亿元。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这些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呢?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底层技术的研发,比如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技术;二是一些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三就是具体车型的开发。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六百多亿的研发投入打底,蔚来才有了今天降本增效的资本。
当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时候,成本控制的能力自然就强了。
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量的提升,规模效应就出来了,单位成本也就能降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李斌能有信心说,即便是现在这个预售价格,全新ES8依然是有利润的。
这和那些靠简单“减配”来降价的策略,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到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
我们的车企不再是过去那种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的角色了,而是真正沉下心来,在技术研发这些硬骨头上投入真金白银。
虽然前期烧钱很多,甚至常年亏损,但从长远来看,这恰恰是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为未来的发展筑起一道坚固的“护城河”。
李斌自己也说,虽然蔚来创业十年了,但在整个汽车行业里还算是个“新兵”,根本没有资格放松。
他打了个比方,说以前觉得造车像跑一场马拉松,现在发现,这根本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
这句话说得特别到位。
对于今天的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蔚来这次对ES8的定价调整,无疑是一次大胆的赌博,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
它牺牲了部分老用户的短期情感,但换来的可能是企业更长久的生存空间和更广阔的市场。
这背后的取舍与抉择,既体现了一家企业的战略思考,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阵痛与成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