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的产量破万的消息还挺让人振奋的。你知道吗?我站车间门口,那天早上刚到,拎着咖啡袋,看着流水线上的新车,突然觉得其实一台车下线和我们出门买菜差不多——都得琢磨细节才能确保品质,否则哪个环节出问题,后面就全乱套了。
今天报道的这个1万台,其实数据用眼睛看不出啥能感受到点线面——样本少(估算):估计整个产线今天能做个80-100台,算上换班和休息,算是挺快的了。有人问我:小鹏的速度是不是靠快产堆出来的?其实还真不是。你想象一个苹果做馅饼,馅要新鲜、包的也得漂亮,不然不好卖。汽车研发也是一样,得走好每一道工序。而且,小鹏在供应链上的调控我觉得挺有趣。他们的零部件基本上不会像某些国际巨头那样全依赖某一两家供应商,反而是用多源策略,让自己稳得住。就像我买水果,哪个牌子好都试点,只要价格差不多,我会选能稳收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天和修理工聊天,他说:现在车都能跑快,但一旦某个部件出点问题,哪都难搞。——这让我想:生产速度再快,品质能跟得上吗?或者说,小鹏是不是在某些设计上抄近路?但我又想:其实没有抄近路,可能只是车厂在成熟工艺上逐步压缩时间,为了产能——就像你盖房子,最开始搅拌水泥很慢,但后来掌握了诀窍,工人们可以大批量几天内盖出标准模样。
不然,怎么解释这次下线破纪录?是不是技术和供应链都调到极限了?我估算:一辆车从生产线出来,要经过装配、检测、调试,最基本的成本估计在1.5-2万之间(这段先按下不表)——但真正能冲击的,是效率。以前我有朋友在传统车企工作,他说传统车厂像冻住一样,工序多,效率难提上去。小鹏或许就是在点点滴滴中偷工减料,但又不能让车出问题。
还有个事我一直琢磨:小鹏这次宣布的七个版本,从续航到性能差异挺大。你觉得,这么多版本是不是让产线更复杂?有人说:那倒不一定。你想,简化产品线反而容易出错,版本多可以用配置差异把生产细节拆细。
你遇到过那种贪便宜买电动车的人吗?我发现,很多人买车根本不看性能,就指望续航长一点,开几天不用愁。实际上?我觉得续航差别,估计80公里到100公里(估算,样本少)之间,差别其实还挺微妙。大部分用户用到极限都很少,不像技术宅调《GTA》追求极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车身高度1427mm,跟我那天穿的高帮鞋差不多。(这个细节不算特别重要,但挺有趣)——忽然想到,设计这么低,其实是为了空气动力学,为了跑得快的同时能节能。
说到快,都说电动车省油,但你有没有算过一公里的电费?大概在0.25块左右,差不多成百公里25块钱,油车那会得7-8块一升,油耗得15升吧,差不多100块一百公里。省点也不是实打实的优势,因为电池和充电设备占了不少隐性成本。
对比一下,去问问熟悉的销售:他们说,小鹏这次破纪录其实还好,只是个象征,大部分订单还是要等待排队。我试图想象:如果我买车,最在意的还是那块超充快充体验——在高速路上,30分钟充个七八百公里续航,够用吗?我猜关键还是实际体验。
对了,有个疑问经常困扰我:车厂为什么不把产能放慢点?是不是怕撑不住市场?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利润和稳定。加快产量,压力大,事故风险也会随之上升。你知道,那天我看开车的朋友说:车厂的工人,其实比我们更被操作,他们不说,但我心里明白。
讲真,这次小鹏用的800V高压平台——真挺牛的。就像快充的一次灌水,全程不用排队等候太久。可我想,不知道这个平台技术成熟到哪一步了?有没有想过:未来或许我们用的车都是这样的快充快跑?(这段我没细想过,也许有点乌龙吧)
说到这个,那个湿滑路面AES我也觉得挺妙。遇到雨天,车子还能主动避让障碍,感觉像会看路,其实也挺难的。有人问:这种技术会变成噱头吗?其实不用想太复杂,科技一多,复杂变得很正常——像手机功能一样,谁用谁知道。
对比:如果把它和同价位的某国产车相比,我感觉它们的驾驶感受差异在于调校。你试试同样的激烈驾驶,G牌车的悬挂偏硬,挂钩反应快;而小鹏的调校更偏平稳,少点弹性。在一些极端测试中,差别还挺明显。
我开始困惑:是不是我对技术太死板?其实我觉得,不管技术多牛,体验最关键。你会不会因为某个小细节,决定买不买这车?什么?内饰的那块屏幕,看得我晕晕的——好像用眼一 day 就掉了,这种未来感让我有点小抗拒。
结尾我想问:你留意过那天开的车吗?它在阳光下反光,像极了我童年追逐的那辆宝贝。挺奇怪的,技术在进步,但那份触摸的温度,似乎不变。
(这篇写了快到1500字了,想想未来还会不会遇到下一个突破点?还是说,小鹏的破纪录就是个短暂的泡沫?该不会硬拼速度,就一定代表最高品质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