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辆京东要独家卖的车,很可能是咱们熟悉的广汽埃安UT换电版。这消息来自一个做供应链的朋友,一脸郑重地告诉我:肯定是埃安UT换电的,三方合力,挺靠谱的。具体咋回事儿呢?
先说背景。广汽埃安UT本身是一款定位紧凑型电动SUV,用户口碑不错,续航差不多在500公里上下浮动。至于换电版,简单地讲,就是车电分离,电池包能快速换新,避开充电焦虑。这个换电架构,恕我直言,按目前电池效率和成本来说,普及度还是挺有限。毕竟,整个供应链从电池设计、制造、到换电站建设,都得重头搭建。换电,听起来很高端,但其实幕后也蛮折腾的,不像直接买块电池装车那么简单。
你说这次京东怎么插手的?按理说,京东这类传统电商巨头,嗅觉特别灵敏,瞄准了换电版开局的小众细分市场做试点,打着独家销售旗号,既保了场又省了渠道铺设费。这让我想到供应链中的一个比喻:买车就像点外卖,以前得自己一家家店铺找,物流叠加加价。京东这次尝试,类似建个专门配送站点,只卖这款换电车,把外卖+仓储+快递三步合成一步,省了不少麻烦,理论上能让消费者体验更流畅。
但(得扣一个可是)——这里面有个关键点。换电毕竟属于重资产,充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大,按我的估算,仅在一线城市搭建一套半成规模的换电基础设施,就得烧掉数千万级别的资金。京东跟时代电服联手是要承包这块,但营销话术里往往绕过的,是这个最后一公里的兑现。用户可别急着唱涨价歌,车辆买下来只是第一步,换电服务费和体验才是续命的关键。
我曾跟一个赛道里的老工程师唠过,换电是重资产,不是单纯卖车,卖的还是服务和信任。他说起来很有意思,他自己也猜测未来几年换电能不能瓜分大量市场还未可知(样本不多)。这就引出一个现象,几公里外的小区里有没有换电站,对于用不惯换电的用户来说,简直是一道生死线。但换电站数量的扩张,又得靠大投入和时间。
再扯点渠道和用户心理。市面上同价位的电动SUV,比如哪吒U和理想L7,实际操作体验差别蛮大的。哪吒可能充电慢点,换电又没解决,但便宜还耐用;理想走增程路线,续航焦虑小,空间大,用户体验舒适;埃安UT换电版的竞争优势,显然在于快速换电,但换电站稀缺限制了它的实用普适性。京东这么卖,相当于给了买家一个非典型的选择,得看用户愿意冒多少风险。
我自己有点犹豫,到底换电版真能多大范围铺开?前文说它挺靠谱的说法有点大,得收回。主要原因是,看了点数据后发现,全国换电站覆盖率还不到5%,而且多数位于北上广这样一线大城市。换电网络没打透,车没人敢买,车辆拓展没了用户,形成恶性循环。换电真正能否撬动普通消费者,仍需实操验证。
翻到京东的官方声明,他们强调联合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电服和广汽集团。这三方的合作背后,反映的是电池供应链和售服体系的深度捆绑。时代电服掌握电池换电技术,广汽提供整车,京东则负责流通和客户触点。三强鼎立,模式创新的也是在用电池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做一波场景整合。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模式的利润和资金流到底分配咋样?我粗略算了下,单车成本估计会比普通UT版高出15%-20%,其中换电服务费还没算。
听我一个做销售的小伙伴说:现在客户最烦的是充电时间,换电要是能真解决这个痛点,有戏。我挺同意这话,但没细想过,若是换电车型主打的城市里没有换电站,用户还是得回到充电桩那套老路,体验方案反而更糟糕。
顺带跑题一句:你们有没有想过,换电和换手机卡其实有相似点。手机换卡很快,换电池比喻也差不多,但不同的是,换电池换的是体积和安全风险更大的硬件,场站效率和安全点检远比换卡繁琐。想哪怕半小时搞完换电,背后耗费的标准化流程和管理成本不可小觑。
再补个细节,去年我在一场充电行业座谈会上,主讲方提到换电站数据更新滞后6个月,这直接影响用户判断和运营维护。也就是说,即使官方宣称有换电站,用户到现场时有可能发现站点已关闭或缺电池。换电网络的活跃度和稳定性,是比续航数字更现实的杀手锏。
实际体验层面,那个换电UT如果真上市,车内的电池剩余量显示、换电预约系统和换电站点导航会不会跟上?否则买了车变成半成品也是糟心。
这让我想起,我曾在广州的一个客户家里陪他修车,他抱怨:厂家弄这些高科技功能,跟我们实际用车的痛点时差太大。换电如果是噱头多过实用,最后只会成为洋为中用的噩梦。
这辆车、这套模式,还有供应链链条上的风险和机会,真成败可能还得看这波独家京东渠道能不能把换电体验落地。你觉得呢?换电站如果铺不开,单靠换电标签卖车,到底值不值?买车的人会不会更看重实际充电便利,而不是花里胡哨的换电技术?
就好比,我前阵子算了一笔粗略的百公里电耗成本,换电用户如果能频繁换新电池,成本甚至还高于慢慢充电用超长续航,那岂不是本末倒置?这事儿,后面还得多观察。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想知道的是:京东这条路,是尝试打造全新用户体验,还是一次被单纯资本推高了的换电梦?用户愿不愿意为换电多掏这部分钱和换电服务的那份不确定风险买单,才是关键。
换电车型。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