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挺有意思,印度又搞事情了——说是要罚比亚迪6300万卢比,理由是偷税漏税。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事儿多少有点“冤大头”的味道。咱先把话撂前头:比亚迪压根儿就没在印度开公司,去年那1960辆电动车全是通过当地贸易商卖的,连个实体店都没落地。您说这罚单,像不像往空气里扔石头?
说起来这事儿挺魔幻。2023年8月印度税务部门突然杀出来,一张罚单甩得“啪”响。可翻开比亚迪在印度的“履历”,根本找不着直接运营的痕迹。打个比方,就像你去楼下小超市买烟,结果被烟草局追着查“无证经营”——可人家小店压根儿就没挂你的招牌,卖货的是隔壁王婶儿的亲戚代销点,这账算谁的?
这事儿放网上直接炸了锅。评论区都在调侃:“印度这外资政策,跟川剧变脸似的。”确实,这些年外资在印度吃的亏可不少。就说比亚迪自己,前两年看印度用“低零部件关税”当诱饵,想着组装电动车能省点成本,结果政策说变就变。原来算“零部件”的东西,突然被认定成“整车零件”,关税蹭蹭往上涨,好好的计划全打乱了。这次又被扣上“偷税”的帽子,明眼人都懂——与其说是查税,不如说是“先把你哄进来,再找由头压价”的老套路。
咱再往深了琢磨,印度市场到底啥情况?14亿人的人口红利听着诱人,经济增长率常年7%往上蹿,搁谁听了不心动?可实际操作起来,那叫一个“步步惊心”。法律条文像团乱麻,今天改个税定义,明天调个进口标准,企业刚摸清门道,规则又变了。之前撤资的福特、麦德龙,还有韩国浦项制铁,哪个不是被这套“政策组合拳”打跑的?
有人说,比亚迪这次是“躺枪”。要我说,也不全是。外资企业在印度混,本来就像走钢丝。您想啊,人家本土企业都盼着保护,政府不找个由头“敲打敲打”外来户,怎么平衡?可问题在于,这种“不确定感”太要命。你说企业是该加大投资,还是赶紧收缩?是跟当地企业深度绑定,还是保持距离?稍有不慎,就是“钱没赚到,麻烦找一身”。
说句实在话,比亚迪这次被罚6300万卢比,事儿不大,但信号挺危险。它不像个别企业被针对,而是给所有想来印度淘金的外资提了个醒:这地儿的“游戏规则”,随时可能变。您要是没点“抗折腾”的本事,趁早绕着走。
商场如战场,政策风险从来都是企业出海的头号暗礁。印度想靠“潜力”吸引外资,光画大饼可不够。要是总玩“先养肥再宰”的戏码,就算人口再多、增长再快,最后怕也只能落个“看着热闹,赚不到钱”的名声。
经典语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市场环境若总在“变脸”里打转,再肥美的蛋糕也难以下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