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元器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创新驱动性能与成本双提升,助力新能源汽车迈入高效新时代

说实话,我最近还真碰上点碳化硅这玩意儿的事儿。不是我刻意去研究,就是日常跟供应链那边打交道,突然就听人提这名词,有点像电动车圈里新兴的法宝。半个月前,跟一个做电驱系统的工程师聊到:你们那个混合碳化硅产品,成本到底降了多少?他笑了笑,回我:估算成本降20%-30%,但这个数据样本还少,项目没完全跑通。我心想,这数字听着倒挺乐观。

前几天进厂,还碰见维修师傅对我说:新车上的碳化硅模块,换起来真麻烦,跟老硅件比一个暴力拆修下来差不多功夫。我心头一紧,真以为这玩意儿一上车就是高效又方便?结果还得靠工人加班加点。这让我反思,技术不是光看参数和成本,还得考虑实际操作灵活度,这点厂商往往讲得少。

碳化硅元器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创新驱动性能与成本双提升,助力新能源汽车迈入高效新时代-有驾

就我体感,碳化硅最大的卖点,应该还是在高效能和体积小上了。拿宽禁带材料来比,就像早年手机处理器从单核跳多核,除了速度快,发热少,能装得更紧凑。比起传统硅器件,碳化硅模块能让整车重量减6公斤左右(估算,数据有限),这在电动车整备质量里算得上是小体积大变化的经典操作。

我前脚刚提到维修师傅吐槽,后脚回头翻了下笔记才发现,碳化硅的高开关频率,还帮车载充电器缩短充电时间排队。业内普遍认为,采用碳化硅充电机,充电效率能提升5%,时间能缩短20%,对用户体验是个直接的利好,但实际路权据说还得看充电网布局,不是所有车主都能享受这种高速快充。但这是我自己的揣测,数据还没覆盖到全部城市。

碳化硅元器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创新驱动性能与成本双提升,助力新能源汽车迈入高效新时代-有驾

对比对比:同样20万级的新能源汽车,比如岚图用全栈自研的800V碳化硅系统,宣称能提升电驱效率9%以上,而另一家用传统IGBT的品牌则在充电时间和电驱效率上稍显逊色。是不是所有这类车都真能感受到9%的提升?不一定,真得结合实际路况和驾驶需求。咱普通消费者多少会问:这真的对我有用么?特别是平时上下班或者周末买菜这种使用环境。

供应链这块,是我觉得最耐人寻味的。打个比方,传统硅功率半导体就像是老式面包机,配件丰富但做工普普通通,碳化硅就像新型智能烤箱,不仅烤得快还省电。厂商挖掘碳化硅就像要开荒种地,产线工艺稳定性、材料供应链这活儿,说白了要花大心血,还经常碰到黑天鹅事件,光一条8英寸产线的导入,就要面临一锅粥般的变数。但这段先按下不表。

碳化硅元器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创新驱动性能与成本双提升,助力新能源汽车迈入高效新时代-有驾

我一开始在心里给这个技术画饼,觉得碳化硅必然会带来全面质的飞跃。后来纠结了一下,实际它更像是个渐进式优化,每次小小的效率提升在叠加,才达成整体性能的进步。说白了,它不可能一夜之间把车型翻个天,但却是硬货,耐得住时间考验。

说到成本,我心里做了个临场小计算。假设碳化硅模块价格是同级硅基模块的两倍,但能让电动车续航增加5%,假如续航里程从400公里变成420公里。那么以电价成本来算,平均每天多跑20公里,成本能否值得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大家有想过吗?是不是所有用户都愿意为这点续航上的提升买单?

碳化硅元器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创新驱动性能与成本双提升,助力新能源汽车迈入高效新时代-有驾

我看到小鹏和芯联集成合作开发的混合碳化硅解决方案,据说他们技术上创新在于混合使用,既保留碳化硅的高效,又尽量压缩成本。这样一来,成本降低确实成真了。我很怀疑,这中间的技术方案是不是就像你平时买菜,混着买贵货和便宜货,既满足品质又不开销大?(没细想过,体感估算)

最后聊聊我自己的感受。咱们这行总爱讨论技术进步,但用户喜欢的未必是最新鲜的黑科技。一个朋友刚换的电动车,说他最关心的反倒是充电桩的数量和充电速度,品牌好的话,芯片啥的管他啥事儿。我一直琢磨这事情,是不是碳化硅最大的成功,是大家最终没看到它,而是默默享受了续航更远和充电更快的好处?

碳化硅元器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创新驱动性能与成本双提升,助力新能源汽车迈入高效新时代-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碳化硅这东西,看上去像是汽车动力系统里的黑马,但它真正的爆发,还需要市场、供应链和用户认知三者齐头并进。问题是,谁会是第一个真正让大多数人都感受到好处的车型呢?就算成本降下来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普通人也能轻松买得起并用得好?这是我还没想明白的。你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