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咱们北方开电动车的朋友们心里头可能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这续航里程往下掉的速度,简直比窗外的温度降得还快,特别是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仪表盘上显示的剩余公里数,看着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慌。
想开个暖风吧,还得先做一番思想斗争,生怕这暖风一开,半路上就得体验一把冰天雪地里等救援的“浪漫”。
续航打对折,这几乎成了悬在所有冬季电动车主头上的一把剑,大家伙儿都在琢磨,这电动车的“冬季恐惧症”到底有没有药能治?
难道说,想在冬天舒舒服服地开车,就非得忍受里程焦虑的折磨吗?
最近,比亚迪的一系列动作,似乎就是冲着这个老大难问题来的,他们没有搞太多花里胡哨的宣传,而是实实在在地拿出了一项核心技术升级,给自家的电动车换上了一颗全新的“心脏”——一台据称能从根本上改善冬季用车体验的新型电机。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先从电动车的“脾气”聊起。
很多人以为电动车冬天续航不行,毛病全在电池上。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确实,目前主流的锂电池天生就有点“娇气”,特别怕冷。
温度一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就变得迟钝,电解液也跟着变稠,内部阻力增大,能释放出来的电量自然就少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天冷的时候身体僵硬,让他去跑百米冲刺,肯定出不了好成绩。
但是,电动车的另一个核心部件——驱动电机,它的脾气恰恰相反,它怕的不是冷,而是热。
电机在高速运转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如果散热跟不上,温度持续升高,就会出现性能衰减,专业上叫“热衰减”。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夏天开着车爬个大长坡,或者偶尔想激烈驾驶一下,开着开着就觉得车子没劲儿了,踩电门也不像刚开始那么迅猛了,这就是电机过热在“抗议”了。
一个怕冷,一个怕热,电池和电机这对核心搭档的需求简直是南辕北辙,怎么把它们俩都伺候好,就成了考验车企技术功底的关键。
比亚迪这次拿出的新方案,核心亮点就在于一套非常聪明的热管理系统,他们称之为“电机直冷技术”。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原理说白了,就是给电机装上了一套专属的、效果超强的“空调”。
以前的电机散热,大多是用水冷,也就是通过冷却液在电机周围循环来带走热量,效果不能说不好,但在极限工况下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比亚迪这次换了个思路,直接把汽车空调系统里的制冷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媒,通过管路直接引到了电机内部。
当系统检测到电机温度过高时,空调压缩机就会启动,冰凉的冷媒直接流过电机内部专门设计的散热通道,进行贴身降温。
这个效果可比传统水冷要直接和高效得多,打个比方,以前是有人在旁边给你扇扇子,现在是直接把你推进了冷气开足的房间,降温速度和效率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有了这套系统,别说是在炎热的夏天连续爬坡,就算是在专业赛道上,测试车能跑出百公里加速2.5秒的惊人成绩,背后最大的功臣之一,就是这套散热系统,它能保证电机在极限压榨下依然保持“冷静”,动力输出不打折扣。
解决了夏天怕热的问题,那冬天怕冷的老毛病呢?
这套系统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套双向调节的“热泵”系统。
到了冬天,它可以反过来工作。
它不再是制冷,而是高效地制热。
系统会从寒冷的外部空气中,以及电机、电控等部件工作时产生的余热中“搜集”热量,然后像搬运工一样,把这些热量转移到需要的地方。
一方面,它可以用这些热量来给冰冷的电池包进行预热和保温,让电池快速进入到最舒适的工作温度区间,从而保证放电效率;另一方面,它也能为驾驶舱提供暖风。
这和传统电动车上那种简单粗暴的PTC加热方式相比,能源效率高出了好几倍。
PTC加热就像家里用的“热得快”,消耗一度电,产生一度电的热量,非常耗电。
而热泵系统,消耗一度电,却可以从环境中“搬运”来三到四度的热量。
这一里一外,省下来的电量,就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更长的续航里程。
所以,当东北的朋友们还在为“开暖风续航打六折”而烦恼时,比亚迪的这套方案可以说是正中要害。
根据实测数据,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环境中,搭载这套新技术的车型,续航里程能够实打实地增加三十公里以上,开暖风对续航的影响也大大降低。
这意味着,北方的车主们在今年冬天,终于可以少一些顾虑,放心地享受温暖的车内环境了。
当然,光有一套强大的温控系统还不够,电机本身的“体质”也得足够强壮才行。
比亚迪在电机内部的结构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在定子部分,他们采用了厚度仅为0.2毫米的超薄硅钢片。
硅钢片是电机里的关键材料,它越薄,电机在运转时因为磁场变化产生的涡流损耗就越小,说白了就是能量浪费得越少。
仅仅这一项改进,就让电机的铁损降低了17%。
再比如,电机内部的绕组,他们采用了“扁线绕组”技术。
传统的电机用的是圆形铜线,绕在一起的时候,线与线之间难免会有很多空隙,就像一把圆筷子捆在一起,中间总是空的。
而扁线,顾名思义,是扁平的铜线,可以像码砖块一样,非常整齐紧密地填充到定子槽里,使得槽内铜的填充率大大提高。
同样的空间里塞进了更多的铜,电流通过时的电阻就更小,产生的热量也就更少,这又让电机的铜损降低了21%。
铁损和铜损是电机能量损失的两大主要来源,把这两个都有效控制住,电机的整体效率自然就上了一个大台阶。
效率高了,每一度电能驱动车辆行驶的距离就更长。
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细节,累加起来就带来了显著的用户体验提升,比如双电机车型在市区低速行驶时,系统可以智能地关闭一个电机,只用单电机驱动,又能省下一笔可观的电量。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看看当前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路线选择。
在如何解决补能焦虑这个问题上,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换电,一种是超充。
有些品牌把重注押在了换电模式上,认为快速更换电池是未来的方向。
但比亚迪显然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坚定地走在了“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控、自建超充网络”的道路上。
他们把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八个核心部件高度集成,做成了“八合一”电驱动总成。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整个驱动系统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为车辆留出了更多空间,同时性能却更强,扭矩输出更大。
这套系统与高效电机和快速补能网络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换电模式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换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极高,并且不同品牌之间的电池包标准很难统一,这就导致用户被牢牢绑定在单一品牌的服务网络里。
你可能还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急着换电,开到换电站却发现没有适配你车型的电池包。
而超充网络的建设成本相对更低,更容易大规模铺开,甚至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场地进行改造。
比亚迪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铺设自己的超充桩,当充电速度快到“一杯咖啡的时间,续航增加四百公里”成为现实,换电模式的便捷性优势就被大大削弱了。
技术路线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用户体验的竞争。
当一种方案还在为新旧车型的电池兼容性问题而头疼时,另一种方案已经通过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从电机效率、整车热管理到补能网络,全方位地解决了用户的核心痛点。
这不再是某个单点的技术突破,而是一整套协同作战的组合拳,它所带来的,是让电动车真正能够无差别地适应各种气候和使用场景,让用户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