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日产汽车针对日本读卖新闻“计划关闭日本追滨工厂和湘南工厂”的报道发布声明,强调相关消息属于“臆测”,并澄清称公司已正式将墨西哥与阿根廷的Frontier/Navara皮卡生产业务整合至墨西哥莫雷洛斯州CIVAC工厂。这一声明被多家媒体引用,成为当日汽车行业焦点。
一、声明背后的全球生产布局调整
日产在声明中重申了此前公布的全球重组计划:
1. 皮卡生产整合:墨西哥CIVAC工厂将统一承担Frontier/Navara车型的生产,旨在优化供应链效率并降低物流成本。
2. 印度业务调整:雷诺集团已收购日产持有的雷诺日产汽车印度私人有限公司(RNAIPL)51%股权,实现100%控股。
3. 产能缩减:计划到2027财年关闭或合并全球7家工厂,将17家工厂缩减至10家,产能从300万辆降至250万辆,同时保留50万辆弹性产能。
关键背景:
- 销量下滑压力:2024财年日产全球销量334.6万辆,同比下降3%,中国市场销量腰斩至69万辆,北美市场因关税问题面临挑战。
- 财务困境: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约合326亿元),营业利润率仅0.6%,收入难以覆盖成本。
二、工厂关闭传闻与日产的“生存悖论”
尽管日产否认关闭日本工厂,但其全球重组计划中明确提到“不排除日本工厂”的可能性。矛盾点在于:
1. 日本工厂的困境:追滨工厂和湘南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行业健康水平(56.7%),且面临老龄化设备和高成本问题。
2. 市场猜测的逻辑:日产此前已宣布关闭泰国、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工厂,并暂停日本九州磷酸铁锂电池工厂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日本本土产能收缩的担忧。
行业观察:
- 区域化生产趋势:疫情后车企加速向“近岸制造”转型,墨西哥因靠近美国市场和USMCA自贸协定成为日产布局重点。
- 供应链重构:日产计划减少供应商数量,优先选择中国等高性价比供应商,并推动技术经验共享。
三、中国市场的“破局关键”
日产在声明中未直接提及中国市场,但其重组计划中多项措施与中国战略紧密相关:
1. 新能源转型:计划到2027年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东风日产N7已上市,郑州日产Frontier Pro PHEV亮相上海车展。
2. 供应链本土化:拟将中国供应商纳入全球制造体系,提升成本竞争力。
3. 出口布局:中国生产的车型(如Frontier Pro)将反向出口至海外市场,弥补日本工厂产能收缩的影响。
挑战与机遇:
- 竞争压力: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超40%,日产电动车全球份额仅5%,需加速技术迭代。
- 政策红利:日产与东风的合作深化,或借助中国车企的全球化经验拓展新兴市场。
四、未来展望:重组阵痛与战略转型
日产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提出的“Re:Nissan”计划,目标是到2026财年实现盈利,但需跨越多重障碍:
1. 成本控制:计划节省5000亿日元成本,包括裁员2万人(制造部门占比65%)、暂停新品研发等。
2. 电动化滞后:需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追赶丰田、比亚迪等竞争对手。
3. 联盟协同:与雷诺、三菱的联盟合作能否突破技术共享瓶颈,仍是未知数。
行业影响: 日产的重组或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缩影,其成败将取决于能否在成本压缩与技术创新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日产的声明既是对外界的澄清,也是对内部重组决心的重申。然而,关闭工厂的传闻与全球产能调整的现实,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下的生存焦虑。未来三年,日产能否通过“断臂求生”实现逆转,中国市场或将成为关键战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