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烧钱太狠,中国车企顶不住,原来靠国际市场疯狂赚钱

最近,很多人都在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咱们在国内,看到北京现代的4S店好像越来越少,有些地方甚至接连关门,给人的感觉是这个韩系品牌是不是快不行了。

可是,就在我们觉得它“凉了”的时候,一些去韩国旅游的朋友拍回来的视频却让人大跌眼镜:在首尔的大街上,跑来跑去的出租车几乎全是现代汽车。

更让人有点想不通的是,这家在我们眼中似乎已经“过气”的车企,去年在全球市场上居然净赚了120亿美元,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天都能稳稳当当收入超过2.2亿人民币。

现代汽车烧钱太狠,中国车企顶不住,原来靠国际市场疯狂赚钱-有驾

这个巨大的反差,不禁让大家心里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我们看错了,还是现代汽车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武器?

这事儿咱们得从全球市场这个更大的棋盘上来看。

当我们国内的一些新能源车企,还在为一年能卖出二十万辆车而感到高兴,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时,现代汽车集团,包括它旗下的起亚品牌在内,去年一年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悄无声息地卖出了723万辆车。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它意味着现代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玩家,而且它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销量,都来自于韩国以外的海外市场。

比如说,在竞争最激烈的北美市场,现代和起亚加起来一年卖了163万辆,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我们印象中非常强势的日本品牌本田。

再把目光投向东南亚的泰国,那里的街头,现代的出租车随处可见,而且它的售价,竟然能比同级别的中国品牌汽车贵上三成,可当地人就是愿意买单。

最让人感到复杂的一点是,现代汽车这台在全球疯狂赚钱的机器,它的很多关键部件和生产环节,恰恰利用了我们的“中国制造”优势。

以前我们总觉得,北京现代的工厂随着它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可能会变得冷清。

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些工厂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现代面向全球的出口基地。

有数据显示,就在今年,北京工厂的出口量同比猛增了百分之三百七十一。

这背后是一个很现实的逻辑:现代利用我们相对成熟的工业体系和人力成本优势,在中国生产汽车或者零部件,然后转身就把这些产品卖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市场去。

可能是一颗来自东莞的螺丝,也可能是一张在越南组装但源自中国供应链的座椅,最后在巴西的生产线上组装成车,贴上现代的标志,就能在墨西哥这样的市场加价销售,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回了韩国总部。

现代汽车烧钱太狠,中国车企顶不住,原来靠国际市场疯狂赚钱-有驾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车企。

从出口数量上看,我们确实非常争气,去年总共出口了641万辆汽车,排在全球第一,这个成绩值得骄傲。

但是,亮眼数字的背后,也藏着一丝隐忧,那就是我们的车卖得太便宜了。

我们出口汽车的平均单价,大约只有1.8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还不到13万。

这说明我们目前在海外市场,主要还是依靠性价比来打开局面。

比如在俄罗斯市场,我们的一些品牌需要通过打折来吸引顾客;比亚迪在巴西卖的一些车型,价格甚至比在国内还要低。

一位在东南亚做汽车销售的经销商就曾坦言,很多当地顾客一听说这是中国品牌的车,习惯性地就会先砍一半价再说。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我们的技术在进步,销量也在增长,但这些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成品牌价值和相应的利润。

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据估算,现代汽车卖一辆车的利润,差不多是比亚迪的六倍。

去年我们国家整个汽车行业的总利润加起来大约是6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还不到现代一家公司利润的一半。

除了赚钱能力的差距,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面对市场竞争时的底气和策略。

大概在两年前,现代汽车的一位高管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光靠烧钱竞争,都能把中国的一些车企烧死”。

当时很多人听到这话,可能觉得有点夸张,甚至有点狂妄。

但现在结合现实情况来看,这句话背后是有着冰冷的商业逻辑支撑的。

这个逻辑的核心就是利润率。

现代汽车烧钱太狠,中国车企顶不住,原来靠国际市场疯狂赚钱-有驾

现代汽车的整体利润率能够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而我们国内表现非常出色的比亚迪,利润率大约在百分之三到五的区间。

这意味着,同样是卖一辆车,现代赚到手的纯利润是我们的两到三倍。

有了丰厚的利润作为后盾,它就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就算市场环境不好,需要打价格战,它也能比利润薄的企业撑得更久。

亏损一两年对它来说可能只是伤及皮毛,但对很多利润本就不高的企业来说,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现代汽车正在非常聪明地利用中国的优势来反过来和我们竞争。

它知道我们的电池技术好,就直接采购宁德时代的电池来装备自己的电动车;它看到我们在智能驾驶领域有突破,就和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系统。

我们最顶尖的供应链,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帮助它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武器库”。

同时,它果断地将在中国市场卖得不好的电动车型停产,把闲置的生产线转为出口专用,利用我们的成本优势,去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和我们的国产品牌正面竞争。

反观我们国内,价格战打得异常激烈,你降价我送礼,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漩涡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甚至都不得不出面呼吁,希望大家能理性竞争,不要搞恶性价格战。

这种内耗不仅消耗了企业的利润,也影响了长期的发展。

而且,这种低价策略延续到海外,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

比如有海外用户反映,一些中国品牌的汽车在使用几年后小毛病增多,卖二手车时价格大打折扣,保值率不高。

现代汽车烧钱太狠,中国车企顶不住,原来靠国际市场疯狂赚钱-有驾

而像现代这样的品牌,凭借多年积累的口碑,二手车的价值能稳定地保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这就是品牌信誉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归根结底,技术和品牌,是决定一个车企能走多远的两条腿。

现代汽车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才把自己的品牌从最初的廉价形象,打造成了今天在全球市场被广泛认可的金字招牌。

而我们的许多车企,目前还面临着一个挑战,那就是“技术实力很强,但品牌形象还没跟上”。

举个例子,现代的电动车IONIQ 5,在国际上连续拿了好几个“世界年度车”这样的大奖,它的氢能源卡车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业化运营,技术实力是得到验证的。

但在很多消费者的固有印象里,可能还停留在过去对韩系车的认知上。

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吉利汽车在海外推出高端车型时,需要借助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力才能卖出高价;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虽然领先全球,但在许多外国人眼中,比亚迪这个品牌,可能还更多地与“性价比”联系在一起,而不是“高科技”或“豪华”。

这种品牌认知的差距,背后是长期的、巨大的研发投入。

现代汽车一年投入在研发上的资金超过一百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我们一些头部新势力车企全年的营业收入。

当我们还在为几千块钱的价格差异而激烈竞争时,人家已经在为未来十年的技术和市场布局投入巨资。

现代已经计划在美国投资超过两百亿美元建设新的电动车工厂,并准备了三十多款电动车型投放欧洲市场。

他们就像一个有耐心的猎人,在等待最佳的时机。

当然,我们的车企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正在积极行动。

像长安、上汽等企业,已经开始组织整个供应链体系一起出海,在泰国等地建厂,提高本地化生产的比例,这正是在学习和复制成功的全球化路径。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也一直在呼吁,我们不能只卖产品,更要卖品牌和价值。

他们在澳大利亚等市场,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顶级的安全评级,成功地将产品价格卖得比同级别的日系车还要高。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却是我们必须走的。

当别人已经能熟练地利用我们的优势来对付我们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品牌打磨得更加锋利,让全世界的消费者愿意为我们的技术和创新买单,而不仅仅是为我们的低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