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二季度目标下调,AI转型新动作,市场压力和机会都来了
早上出门时天有点闷热,我边锁车边刷手机,一条消息蹦出来——理想汽车把今年第二季度的销量目标给下调了。原本说是12.3万到12.8万辆,现在变成大约10.8万辆。数字一下子少了不少,心里咯噔一下,这事儿挺扎眼。
前两天还在和朋友聊新能源车,说起身边人买车都爱观望,不着急下手。我自己去年换车时也是左挑右选,看得头晕眼花。这次理想调整销量预期,说到底还是市场环境太卷,各种补贴也开始退坡。重庆、辽宁这些地方的补贴没了,本来指望能再便宜点的人,一看行情立马缩手。
这波调整一出来,美股那边反应很快,盘前就跌超5%。我倒不是炒股,但看到这个新闻总觉得跟日常生活脱不开关系。身边有亲戚年前刚提了一辆理想L系列,还说“赶紧买吧,再晚怕优惠没了”。现在看来,他算是踩在节点上。
回忆起年初的时候,各家新车型扎堆上市,那会儿朋友圈被各种试驾体验刷屏。有些人专门跑去4S店排队,就为了第一时间摸一摸新款方向盘。而现在整个中高端乘用车市场增长慢下来,上半年20万元以上的大盘直接同比减少2.3%,新能源更惨,同比掉了5%。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老牌豪华,还有特斯拉、问界,再加上理想,全都受影响,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其实我对比过几款同级别的新能源汽车,当时觉得理想空间大,用起来舒适,对家庭用户挺友好。但后来发现,同类型产品越来越多,你有的别人也有,很难一直保持优势。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有这种感觉,现在买东西越来越谨慎,不光是钱的问题,更像是在等一个合适的理由或者契机才肯出手。
内卷这个词听得耳朵都磨茧子了,可现实就是这样。在性能方面,比续航比充电速度,有品牌直接推1000公里续航,就是要抢个风头;智能化更不用说,每家拼命往智能驾驶、座舱里砸钱,高级芯片传感器全员标配。一到价格战阶段,又是一阵鸡飞狗跳。我记得春节后去逛展厅,有销售悄悄告诉我,“再等等,也许还能降一点。”但等来等去,好像谁也没捡到什么便宜,只是气氛愈发焦灼罢了。
这次最让我注意的是6月27号那天,理想突然宣布组织架构大调整,把研发与供应群组还有销售服务群组全并进一个新的“智能汽车群组”,由马东辉负责。这种内部重整,总让人联想到企业要变阵,要冲刺新的方向。李想还是管着核心业务,不过他自己表态会把更多精力放在AI人工智能领域,这个信号挺明显——未来押宝AI,希望借技术突破突围吧。
增程式电动技术当年确实帮他们打开局面,让不少担心续航的人吃下一颗定心丸。但时代变化太快,如今所有目光盯向AI,从自动驾驶安全性,到语音助手如何理解你的口音和小脾气,都离不开算法升级。我曾经试过一次带娃自驾游,全程用语音控制导航空调音乐,那体验如果卡顿或者识别错指令,人真容易烦躁。所以消费者对这些细节特别敏感,也是考验厂商功底的时候。
讲真,在转型路上不可能一路顺风顺水。一方面竞争激烈,还要面对资金、人力投入巨大且见效慢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能率先搞定某项关键技术,比如让车辆自动决策能力强一些、安全系数高一点,那吸引力自然就不一样。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研发周期长,中间哪怕出点小差错,都可能被用户吐槽半天,所以压力山大不是随口一句话那么简单。
不过机会也是实打实存在。有时候晚上散步,看楼下停车场停满各色新能源,每台背后都是不同家庭的新选择。如果未来大家真的认可AI赋能后的产品体验,说不定又是一轮需求爆发呢?而且组织架构梳理清楚之后,公司效率提升,对外响应速度快,也许会迎来新的窗口期。这些事短时间未必看得到结果,但每一步折腾都是为将来的布局埋伏笔吧?
偶尔翻翻朋友圈,会看到有人晒自家新提的新能源汽车照片,还有人在犹豫观望。“等等党”永远不会消失,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遇到那个真正让你拍板决定的小惊喜、小亮点。今年夏天天气燥热,新能源赛道上的火药味却丝毫没有减弱。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是持币待购还是已经入坑,其实都会被这场行业洗牌波及或影响情绪。有时候坐进自己的老轿车里,我甚至会怀念以前油价低迷、不用考虑充电桩位置的小日子,但又忍不住期待下一代产品带来的便利与乐趣——比如哪一天我的座椅真的可以根据习惯自动调节温度和角度,那画面一定很妙!
唉,每当行业出现变化,总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过嘛,无论怎么选,多留意信息、多看看趋势,总归不会吃亏太多。如果你最近正好准备换车,是继续观望还是提前行动?每个人答案恐怕都不同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