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电动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可为啥有人宁愿花一万多块买九号,也不想碰三千块的雅迪?琢磨半天才明白,他们买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如果这篇内容打动你,就关注一下我吧!下次我还会带来更多分享~感谢陪伴,一起成长!

走在街上,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有意思的事儿,骑小牛、九号的,和骑雅迪、爱玛的,这两拨人好像被一道看不见的墙给隔开了,各走各的道,谁也不挨着谁。

01

这事儿吧,你要是光看表面,可能会觉得,不就是钱的事儿嘛,一个贵一个便宜。

但你要是往深了琢磨,就会发现,这压根儿就没那么简单。

说句大白话,这两拨人买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虽然它们都长得像电动车。

小牛、九号这两个牌子,从它一出来,就没打算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代步工具。

它们瞄准的是啥?是那些最新款的智能手机,是天上飞的无人机,是那些能让你在朋友圈里秀一把,显得自己特有品味的电子产品。

都说电动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可为啥有人宁愿花一万多块买九号,也不想碰三千块的雅迪?琢磨半天才明白,他们买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有驾

所以你看嘛,它们的车,起步价就给你干到四五千,高端点的型号,卖个一万多块钱,那都跟玩儿似的。

这个价格明摆着,就不是冲着那些每天要去菜市场买菜、接送孙子上学的大爷大妈去的。

它们想要的用户是谁?

是那些每天挤地铁、坐公交,在写字楼里对着电脑敲键盘的年轻人,是那些对各种新科技有点好奇心,愿意为了一个好看的设计和所谓的“智能化”多掏点钱的人。

这群人,掏钱买的不仅仅是一辆电动车,他们买的,其实是一个“身份标签”。

一个能告诉别人“我很酷,我跟你们不一样”的心理满足感。

就好像有人非要喝手冲咖啡,你让他喝速溶的,他觉得那是在折磨他。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巨大差异,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02

你再回头看看雅迪、爱玛,那可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故事了。

人家在电动车这个行当里,那是什么地位?

那是“沙县小吃”、“蜜雪冰城”一样的存在,主打一个什么?铺天盖地、经济实惠。

两三千块钱,你就能拥有一辆能遮风挡雨,能载着老婆孩子到处跑的“家庭功臣”。

它们的核心经营思路,就是规模化,用山呼海啸一样的产量,把每一辆车的成本都压到最低,然后通过那些遍布中国每一个城市、乡镇,甚至村口的专卖店,把车子卖到千家万户。

你跟一个典型的雅迪用户去聊什么OTA空中升级、什么智能人机交互,他可能会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你,心里估摸着这小伙子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

人家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是这电池到底耐不耐用,一次充电能不能跑个来回。

是这车架子结不结实,能不能经得起风吹日晒。

是车子万一坏在半路上了,楼下那个修车铺的王师傅,能不能马上给修好,配件贵不贵。

你看,一个卖的是“科技体验”和“个性表达”,另一个卖的是“皮实耐用”和“极致性价比”。

这俩从根上,就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

一个把车当“玩具”在做,一个把车当“工具”在做,这能一样嘛。

03

这就好比当年的智能手机和功能机。

诺基亚也能打电话发短信,苹果也能打电话发短信,但用起来的感觉,那真是天差地别。

小牛、九号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它们最引以为傲的,就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大脑”——它们的智能系统。

它们的车,从工厂里推出来的时候,就带着一整套完整的智能解决方案。

用手机靠近车子,车子就自动解锁了,这种功能,在它们那里都算是小儿科的基本操作。

关键是啥?是OTA,也就是空中下载技术。

这个词听起来挺唬人,说白了就跟你的智能手机升级系统一样。

厂家会隔三差五地给你推送一个更新包,你点一下确认,车子自己就升级了。

可能这次升级优化了电池的算法,让你能跑得更远了;下次升级修复了一些潜在的小毛病,让你骑得更安心了;再下次,甚至可能给你增加一个全新的功能。

这种感觉,会让车主觉得,自己买的这个车,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一成不变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物”,一个在不断学习、不断进化的伙伴。

都说电动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可为啥有人宁愿花一万多块买九号,也不想碰三千块的雅迪?琢磨半天才明白,他们买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有驾

九号甚至还跟华为的鸿蒙系统搞到了一起,实现了所谓的“车家互联”。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的电动车,可以和你家里的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智能空调这些设备,进行信息联动。

你骑着车还没到家呢,车子就能通过网络,提前通知家里的空调开始制冷,等你推开家门,就是一个清凉的世界。

这种玩法,这种把出行工具融入到整个生活场景里的思路,那些传统的电动车厂商,哪儿见过这个阵仗啊。

它们成功地把电动车,从一个单纯的、功能性的代步工具,变成了一个可以互动、可以养成、甚至可以拿来社交的“大玩具”。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产品定义的重新塑造。

04

相比之下呢,雅迪、爱玛这些传统巨头的“智能化”,就显得有点像个“配角”了,或者说,更像是一种为了跟上潮流而不得不做的“姿态”。

它们不是完全不搞智能化,也会给车子加一些科技功能。

比如给你装个NFC感应解锁,手机碰一下就能开锁,省去了掏钥匙的麻烦。

或者给你弄一个简单的手机APP,让你能在手机上看看剩余电量,或者用车子的定位功能找找车停哪儿了。

但是这些功能,往往只在它们那些价格比较高的高端车型上才会配备,而且从实际的用户体验上来说,总感觉“慢了半拍”。

为啥会这样呢?

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企业基因和思维惯性在起作用。

雅迪、爱玛的根基是什么?是强大的制造业,是硬件的研发和生产。

它们的思维核心,是如何把一个物理的产品,造得更结实、更耐用、成本更低。

让它们一下子转换思路,变成一个像互联网公司那样,以软件和用户体验为核心,这个弯,转起来确实有点难。

你看它们的研发投入,更多的钱是花在了什么地方?

是电池技术,是电机效率,是这些实打实的、能直接提升车辆物理性能的地方。

比如雅迪前几年大力宣传的那个石墨烯电池,它的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解决用户最大的痛点——续航焦虑。

根据一些公开的行业数据,小牛、九号这类新势力品牌,每年的研发投入能占到总营收的百分之六以上,有些年份甚至更高。

而传统的电动车大厂,这个数字普遍是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的区间里徘徊。

你可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的差距。

一年两年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时间一长,五年、十年下来,这种持续投入的差异,就会在技术上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新势力在软件、在智能化上越跑越快,传统大厂在后面追赶,自然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05

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所谓的“圈子文化”。

你什么时候听说过,有一个“雅迪车友会”,里面的成员天天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怎么改装自己的车?

基本上没有吧。

大家买个雅迪,就是用来代步的,谁会闲着没事去折腾它呢?

但是在小牛、九号的车主群里,改装,那可是头等大事,是核心话题。

很多车主,买车花了五千块,回头花在改装上的钱,可能又是一个五千,甚至上万。

他们会换上一个动力更猛的电机,让车子提速更快。

会换一个容量更大的电池,让续航里程翻倍。

会改一个酷炫的外观涂装,或者装上各种各样的灯光,让自己的车在夜晚的街头独一无二。

会通过刷写控制器的程序,来解锁更高的速度和更强的性能。

车子在他们手里,已经不再是出厂时的那个标准品了,它变成了一块可以随意挥洒创意的画布,一个展示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这些车主们,会定期在线下搞一些骑行聚会,几十上百辆改装得五花八门的车子聚集在一起,场面相当壮观。

他们会在抖音、小红书这些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改装成果和骑行视频,收获无数的点赞和评论。

慢慢地,他们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有着极高认同感的亚文化圈子。

在这个圈子里,你的车子,就是你的社交货币,是你用来识别“同类”、结交朋友的信号。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骑着一辆普普通通的雅迪,闯进了这样一个改装派对,会是什么感觉?

就好像你穿着一身运动服,去参加一个要求穿晚礼服的盛大宴会一样。

不是说你不好,也不是说你的车不好,就是感觉,你和这里的氛围,格格不入。

这种由产品特性衍生出来的社交属性和圈层壁垒,比价格本身更能有效地隔离用户群体。

06

说到底,消费心理上的这道坎,才是最难以跨越的。

对于那些选择小牛、九号的用户来说,他们为那些智能功能和独特设计所支付的额外费用,在他们看来,那不叫“智商税”,那叫“体验费”。

他们享受的,就是那种科技带来的新鲜感和便利感,是那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

这就好比,同样是吹干头发,有人觉得十几块的电吹风就够用了,但也有人愿意花几千块,去买一个戴森的吹风机。

你能说买戴森的人是交了“智商税”吗?

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买的是更好的设计、更先进的技术,和一种更愉悦的使用体验。

这钱,他们觉得花得值。

在这些年轻用户眼里,雅迪、爱玛那种千篇一律的、以实用为唯一导向的“买菜车”外观,实在是“太平淡无奇”了,毫无吸引力可言。

但是,你反过来站在雅迪、爱玛的用户角度想想。

让他们花大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块,去买一堆自己可能一年也用不上几次的“花哨功能”,那才真是让人想不开呢。

都说电动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可为啥有人宁愿花一万多块买九号,也不想碰三千块的雅迪?琢磨半天才明白,他们买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有驾

他们信奉的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朴素道理,追求的是极致的“性价比”和“皮实耐用”。

在他们看来,车子就是一个工具,一个能帮助他们解决出行问题的机器。

这个工具,只要能用、好用、省心,那就足够了。

这种根深蒂固的、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直接就导致了这两个用户群体的“互相绝缘”。

你看我“花里胡哨”,我看你“老气横秋”,谁也说服不了谁。

07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从一开始,就让它们分道扬镳,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小牛、九号这些新势力品牌,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是全线押宝在了锂电池上。

锂电池这玩意儿的好处是什么?

它轻便,能量密度高,也就是说,同样大小和重量的电池,锂电池能储存的电量更多,能让车子跑得更远。

它的使用寿命也更长,充放电次数更多。

而且在寒冷的冬天,它的性能衰减得也没那么厉害,不像有些电池一到冬天续航就直接“打骨折”。

当然,锂电池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贵,成本高,而且对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也更高,不然容易出安全问题。

那么雅迪、爱玛这些传统巨头呢?

它们的基本盘,或者说它们卖得最多的车型,用的还是铅酸电池。

铅酸电池的技术,那真是太成熟了,成熟到不能再成熟。

它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非常便宜,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万一电池坏了或者寿命到了,你随便在路边找个修车铺,花个几百块钱就能换一组新的,非常方便。

虽然它又笨又重,能量密度低,环保性也比较差,但是对于那些价格极其敏感的用户来说,这些缺点,在便宜这个巨大的优点面前,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你看,一个选择了代表未来趋势的性能和科技,另一个选择了立足于当下的成本和市场普及度。

这个看似简单的关于电池类型的选择,实际上直接决定了它们产品的基因、成本结构、目标用户,以及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

0A

服务模式和销售渠道的差异,也进一步加固了这种用户群体的分割。

雅迪、爱玛这些传统品牌,最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它们那如同“毛细血管”一般,深入到中国每一个角落的销售和售后网络。

别说是在大城市了,就算是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甚至是一个乡镇上,你可能都能找到好几家它们的专卖店和挂着它们牌子的维修点。

你的车子有任何问题,哪怕只是补个胎、换个刹车片,你出门右转走个几百米,基本上就能找到地方解决,而且配件也便宜,维修师傅的手艺也熟练。

都说电动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可为啥有人宁愿花一万多块买九号,也不想碰三千块的雅迪?琢磨半天才明白,他们买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有驾

这种无处不在的便利性和由此带来的安全感,是那些新势力品牌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比拟的。

而小牛、九号的门店呢,它们大多是开在城市的核心商圈,比如大型的购物中心里。

它们的店面装修得更像是一个科技产品的体验店,窗明几净,充满了设计感。

店里的销售人员也都经过统一的培训,服务流程更加标准化。

但是,这种“阳春白雪”式的服务网络,对于广大的乡镇和农村市场的用户来说,就显得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了。

他们的车要是坏了,可能需要开几十公里的车,把电动车拉到市里才能修。

这种服务体验,远不如楼下那个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的修车铺王师傅,来得实在和方便。

渠道决定了覆盖面,而覆盖面,直接决定了你能接触到什么样的用户。

09

所以说到底,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现象,根本就不是一场“谁更好”、“谁更高级”的比赛。

它只是消费市场在不断发展、不断分层、不断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这就好比,在喝咖啡这件事情上,有人每天早上必须来一杯速溶咖啡提提神,简单快捷;但也有人,必须得用现磨的咖啡豆,讲究水温和手法,自己做一杯手冲咖啡,享受那个过程。

你能说谁对谁错吗?

不能。

这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做出的不同选择而已。

小牛和九号,它们精准地切下的是那块对科技感、对个性化、对品牌体验有更高追求的“蛋糕”。

而雅迪和爱玛,则牢牢地守住了那块最广大的、以实用和性价比为首要考量标准的“基本盘”。

这两块市场,在目前这个阶段来看,它们的重叠度并不高。

大家各自在自己的赛道里跑得挺欢,服务好自己的目标客户,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

不过嘛,市场永远是在变化的。

未来会怎么样,现在谁也说不好。

我们已经看到,那些传统的电动车大厂,也在拼了命地“补课”,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智能子品牌,试图向上突破。

而那些新势力们,也在想方设法地控制成本,推出一些价格更亲民的入门级车型,试图向下渗透。

也许再过个几年,今天我们讨论的这堵看不见的墙,会慢慢地出现一些裂缝,甚至逐渐消融。

但至少在现在,你骑你的小牛,享受你的智能科技;我骑我的爱玛,追求我的经济实惠。

咱们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的时候,可能会互相看一眼,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句“这车还挺好看/这车还挺实用”,接着绿灯亮起,各奔东西。

这样,也挺好。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为何买小牛、九号的人,很少购买雅迪、爱玛的电动车?今天才明白》等网络公开资料】,本文依据公开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细节上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资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