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这么一件事,可能没上热搜,但懂行的人看了都得竖个大拇指。
说的是郑州日产,这个我们听着挺熟悉,感觉上一直挺踏实、挺本分的一个车企,在日产中国内部的一个评奖活动上,拿了个分量最重的金奖。
这事儿听起来好像就是个内部表彰,但咱们要是往深了琢磨,会发现这背后藏着的信息量可真不小。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获奖,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中国的汽车研发实力,已经在一个我们可能没太注意到的领域,悄悄地实现了“弯道超车”。
咱们先说说这个奖项。
它叫“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奖”,这个委员会可以说是日产在华所有业务的最高决策机构了。
能拿到他们颁发的金奖,就意味着这个项目在整个日产中国体系里,是被评为年度最佳的,无论是在技术创新、市场表现还是战略意义上,都得是顶尖水平。
给这个奖项颁奖的,是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总裁马智欣先生。
他在现场的发言,除了祝贺,更多的是感谢,感谢团队的努力。
这种高层级的肯定,说明郑州日产这次干的活儿,确实是漂亮,漂亮到让“家长”都感到骄傲。
那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项目,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获奖项目的名字叫《全域首研·星核平台暨首款产品全球上市》。
听起来有点专业,咱们把它拆开揉碎了说,核心就是两个字——“平台”。
这个平台,郑州日产给它取了个很酷的名字,叫“星核”。
说到汽车平台,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
咱们打个比方,它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和主体框架。
地基打得好,框架搭得牢,你这栋楼才能盖得又高又稳,以后想怎么装修、怎么改造,都有了基础。
在汽车行业,一个好的平台,决定了一款车甚至一个系列车型的底子好不好,比如它的安全性、操控性、空间布局,以及未来升级的可能性。
过去,造车是个“专事专办”的活儿。
你要造烧油的车,就得设计一套专门给发动机、变速箱和油箱留好位置的平台。
后来新能源火了,要造纯电车,那得另起炉灶,因为纯电车没有发动机,但需要一块又大又平的电池板铺在车底,整个车身结构都要重新设计。
如果还想造个油电混动的,那更麻烦,既要有发动机,又要有电机和电池,里头的布局就更复杂了。
这么一来,车企每开发一种新动力类型的车,都得从头再来一遍,费时间、费人力,更费钱。
郑州日产这个“星核”平台,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把这个难题给解了。
他们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从零开始自主研发,打造出了一个能同时兼容燃油、纯电、混动三种动力系统的通用平台。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发明了一口神奇的锅,这口锅既能用明火爆炒,也能用电磁炉慢炖,还能放进微波炉里加热,而且每种方式都能做出最地道的美味。
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们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做到了“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研发”。
也就是说,工程师们在画第一张图纸的时候,就已经把燃油、纯电、混动三种车型的所有需求都考虑进去了。
比如,车身大梁的强度要能承受得住纯电车型沉重的电池包,同时又要为燃油车型的发动机和传动轴留出合理的空间,还要预设好混动车型复杂的管线布局。
这种“一步到位”的思路,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海量的计算、模拟和测试。
这种做法,不仅在中国皮卡行业里是第一次,就算放到全世界的皮卡领域,也是开创性的。
它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大大缩短了新车型的研发周期,降低了成本,也让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风向,快速推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个平台是不是只能用来造皮卡?
答案是否定的。
“星核”平台的定位是“全球多元越野平台”。
这意味着,它不仅能造出我们印象中那种拉货干活的皮卡,还能像搭积木一样,灵活地衍生出各种硬派的越野SUV。
这一下就打开了郑州日产未来的想象空间。
以前,郑州日产的标签可能是“工具车专家”,但有了这个平台,它就有了向更广阔的乘用化、高端化、越野生活化的市场进军的底气和资本。
当然,平台再好,最终还是要看造出来的车怎么样。
目前,基于“星核”平台的第一款车,也就是全新一代的郑州日产帕拉丁(内部代号Z9系列),已经上市了。
这款车一出来,就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它保留了硬派越野车的非承载式车身和强悍的四驱系统,同时在外观设计、内饰质感和智能化配置上,又完全跟上了主流城市SUV的潮流。
这种“能文能武”的产品力,让它在国内市场迅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车型,已经开始销往海外,并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很有竞争力。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的汽车研发,已经从过去的“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到了可以“自主创新、正向输出”的新阶段。
这不仅是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