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块一吨,你敢信?
就前两年,电池级碳酸锂还被炒到五十多万一吨,热钱涌进来跟不要命似的,今天就跟大白菜一个价。这场面,让我想起十几年前,一堆业内专家指着磷酸铁锂电池鼻子骂,说这是不入流的铁疙瘩,谁用谁傻。
有意思的是,当年那些骂得最凶的欧美车企,现在正排着队,从上海港把这些铁疙瘩运到自己的柏林工厂。宝马、奔驰、丰田,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等着中国的电池供应商点头。就算那边关税加到天上去,也挡不住。这局面,你说逗不逗?
倒退十年,那时候你要是跟人说你开的车用的是磷酸铁锂,别人看你的眼神都带着点同情。续航短、能量密度差,冬天还得祈祷它别趴窝。那时候的主角是三元锂电池,特斯拉的Model S,日产的Leaf,哪个不是靠着三元锂撑场面。而比亚迪,还在跟那块铁疙瘩较劲,被人看作是技术落伍的代表。
可老王(王传福)这人就是轴。全行业都在追逐能量密度和补贴的时候,他偏不。终于在2019年,比亚迪掏出了个东西,叫刀片电池。这玩意儿有点邪门,它把电芯拉得又长又扁,像刀片一样,然后直接插进电池包里,把传统的那层模组给扔了。就这么一下,空间利用率提上去了,一辆车续航轻松干到六百公里。
更绝的是,他们拿钢针去扎这块电池,针头都弯了,电池连个烟都没冒。这一下,就把三元锂电池最怕的热失控问题给比下去了。安全,这个词一下子变得比续航还性感。以前那个被人嫌弃的铁疙瘩,摇身一变,成了安全和成本的最优解,比同级别的三元锂车能便宜个小十万。这谁受得了?
当然,光有技术突破还不够。真正让对手绝望的,是中国人已经把整条产业链玩明白了。从上游的矿产,到中游的正极材料,再到电芯和整车,一套完整的体系早就建好了。等到2022年,磷酸铁锂的核心专利一到期,欧美企业才恍然大悟,想追?晚了,至少落后十年。
原材料价格暴跌,直接把那些投机的小厂子清扫出局。能活下来的,都是有规模、有管理的大家伙。成本优势一旦形成,就是碾压。特斯拉在上海工厂装配的电池,成本低到让马斯克做梦都能笑醒,运到柏林去用都比在当地采购划算。
这股风还不只在电动车圈里刮。储能市场才是真正的大风口。以前搞储能,得修大坝,搞抽水蓄能,周期长,投入大。现在呢?一个集装装满磷酸铁锂电池,拉到地方,插上电就能用。灵活、高效。就在去年,中国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达到了90GWh。这意味着全球储存能源的方式正在被改写。
现在,棋盘上的玩法彻底变了。中国企业手里攥着好几张牌,磷酸铁锂只是开胃菜。在磷酸铁锂里掺点锰,搞出个LMFP,能量密度立马上去,续航短板也补上了。那边,固态电池已经安排上了,计划2027年小规模量产。还有更便宜的钠离子电池,先在储能市场练手。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领先了,而是一种产业生态的压制。别人还在为一个技术路线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所有可能得路都铺好了。
十年前的那个铁疙瘩,没人能想到它会成为今天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之一。这背后,不只是一个技术的逆袭,更是一个产业,通过对成本、安全和规模的极致追求,重新为世界定下规则的故事。未来怎么样不好说,但起码在牌桌上,我们手里的牌,比谁都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