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停车场,警灯一闪一闪地在灰色水泥地上画出斑斓的流影,恍若另一种公路电影。和动辄上百万的电车相比,这场没有血迹的“作案现场”显得太过干净,连空气里都是电子数据的味道。只不过,如果你打开社交平台——无论凌晨还是午后,总能遇到一堆看起来很懂、说得很狠的账号,一边摇旗呐喊,一边朝某些车企泼泥巴,恨不能将四轮翻个底朝天。
假如你是这些评论区的常客,会不会突然生出一丝怀疑:那些“理想i6投诉占线”“蔚来用户被骂聪明反被聪明误”“鸿蒙某款车型价格跳水”之类的说法,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口碑,多少是一场信息“刺杀”?如果有一天,你在网上发布一则关于某热门汽车的负面评论,会不会也遭遇上法务部的“敲门”问候?
最近,三家车企——理想、蔚来、鸿蒙智行法务部,几乎是前脚后脚相继发出通报:多个网络账号因散布大量虚假、抹黑、侵权内容,被移交法律程序追责。理想汽车查证出13家MCN机构,控制332个账号,通过搬运洗稿、炮制不实信息等方式恶意贬低理想产品和经营状况,特别是对还未上市的理想i6,连销量和投诉都给“编全了剧情”;蔚来的情况更像被人“定点猛撸”,账号“2018护甲神龙”发布数千条抹黑和谩骂,最终被法院判决删帖、道歉、赔偿;而鸿蒙智行涉案账号更多,涵盖25个MCN机构36个账号,再加几十个自媒体“名号”,一口气被法务列进了“黑名单”,不少已被依法追究刑事和行政责任。
看起来热闹,其实冰冷——一场没有硝烟的网络围剿,用流水线般的数据推送,把真相和谎言混成了一锅“舆论乱炖”。专业上讲,这一波追责行动不是为了面子争气,也不是简单的“打喷嚏吓蚊子”。而是借助司法和行政手段,把“黑公关”“网络水军”自编自导的剧情一页一页揭开。证据链里,有账号归属、发帖内容时间、传播路径分析,以及脑洞大开的“洗稿矩阵”:一条谎言源头,几十上百个账号以不同表述、不同立场,“正反两边”轮番开火,做到让普通用户分不清真假,只看到满地狼藉,久而久之就成了潜意识里的“常识”。
这套玩法在自媒体产业链里实属常规操作,甚至有种“产业链”的冷幽默:MCN机构是“指挥部”,养着一批号贩子与“段子手”,瓜分流量、牟取广告,碰到“委托业务”自有专属律师打前方。那些年我经手的案件里,信息造谣已不局限于单条谎言,而是系统性、规模化地讲述“故事”。有时候,比我写小说还要有创意——可惜不是用在正道。
说到这里,许多人喜欢用“水军就是打工仔,算什么大事”来淡化影响。但现实是:舆论环境已被污染到肉眼看不见的深度,车企品牌伤害其次,更要命的是消费者被误导,市场变得像黑市一样混乱。信息“带节奏”造成的结果,不是哪个CEO被气哭了,而是你可能多花了钱买了次品,或者错过了本来值得信赖的产品。
这就引出一个弱问:我们是否能确保网络上的“声音”是真正消费者的声音?在舆论的逻辑里,真话往往没谎言跑得快,真相最多到达终点线时,也只能被贴上“有待商榷”的标签。一个数据足以说明问题——蔚来法务部声明里说,仅今年已采取行动的涉案账号数以百万条计。如果只靠行政手段清理一个个账号,等到下一个造谣者又申新号,仍是永无止境的“猫捉老鼠”。
汽车行业被网络乱象裹挟,这不是某家车企的独角戏,而是整个新能源圈的必修课。走进办公室,车企法务们天天浏览社交媒体,不是为了查漏补缺,而是像急诊科医生一样,预判下一波“舆情爆雷”。有时证据刚固定,帖子已“转世重生”;起诉了半天,主导账号却早已“注销跑路”,只留一地鸡毛。
对于行业来说,此次六部门发布《关于专项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通知》,实际是一次全行业的“清创手术”:亮出刀子,却又知道切不尽。通知里要求汽车企业自查自纠、抵制黑公关;网络平台要加强技术甄别和涉企侵权内容管理,比如用AI大数据识别水军。不过毕竟技术进步也是“双刃剑,AI能创作,也能洗稿”,像是“壮士断腕”没地方下手,只得头疼地和自己的人工智能斗智斗勇。
就像法务部公告里常见的冷峻表态,“将最大限度追究法律责任”,但其实他们心里清楚,靠这句狠话并不能根除灰色利益。你处罚了332个号,下个月就冒出1332个新马甲——变换IP、改名换姓,就像黑夜里换衣服的魔术师,永远有人愿意为流量铤而走险,在信息高速路上飙车,自我催眠“法律追责离我很远”。法律是有威慑力的,但和互联网一样,终究不是万能钥匙。
当然,这些年见多了“证据定案后账号失联”,法务人员都已经练成了高级佛系,边处理边自嘲:“我们和黑公关的斗争,不是你死我活,是持续拔河。”至于用户,被“信息污染”久了,反而变得更沉默,更不相信企业和“权威归纳”。网络清朗,仿佛是个天方夜谭,但不清理又下不去手。
我个人的观点,还是更倾向于用客观证据和系统治理对抗网络乱象。任何“舆论爆点”之前,先将证据放在桌面,用事实说话,哪怕舆情滚烫,也别急于站队;而对于那些被“带节奏”的消费者,不妨站在事件之外,先想一想:你看到的信息,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那部分?到底是别人想让你信,还是你愿意相信?
说句让人无奈的冷笑话,我们辛苦追责一整年,最后也许抵不过一个热门话题的自来水传播。很多时候,公众其实并不关心法律怎么判,而是更相信“说得多就是对”。这就是黑公关的胜利,也是网络时代的信息困境。我们只能用证据一点点还原,至于网络何时清朗,恐怕还得看人心和技术谁跑得快。
最后留个让各位读者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汪洋里,你会如何识别所谓“真相”?如果下一个被追责的账号,是你的朋友圈里的某个“大V”,你还会像之前那样全信吗?是相信“证据”,还是相信“舆情”?这场网络与现实的博弈,谁才是真正的裁判?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