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踏进一家奔驰4S店,感觉走廊两边的车好像排了个队,不,是列队等着被维修。那天跟售后聊天,他随口说:今年流失的客户大多是因为充电不方便。我心里一沉。你还得承认,车子开起来,电续航和充电便利比几年前差远了。
数据显示,2024年奔驰全球销量198万辆,跟去年比少了3%。别看数字不大,但这个变化背后我觉得挺深的,行业里都在说,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逐步被蚕食。尤其在中国、德国这些传统的主场,都出现了负增长。比如在中国,奔驰销量比去年少7%,这估算也得看,样本少点(体感估算大概不到20万辆),但趋势是明显的。
我注意到,除了中国和德国,英国和日本也都出现了销量下滑,比例大概在10%到17%之间。想想,行业里面都在琢磨中国制造的崛起,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和价格战上用力太猛了。再看奔驰在美国,反倒还提高了7%。这可能跟他们燃油车的占比还比较稳有关吧?但总体趋势也不能忽视。
和德系三巨头比起来,宝马的表现似乎还算略好一点。2024年累计245万辆,下降仅4%。但看到前几天朋友打电话说,宝马在中国的销量比去年少了19万(差不多14%),这还算正常情况吗?我猜他们估算的数字——因为我也没查具体,样本有限——可能还得再打个折。对比奔驰,宝马在中国是最大市场,但也是受国产竞争影响最大。
奥迪的情况更让我有点心疼。降了11.8%,大多数主要国家都在下滑。中国销量比去年少5%左右,163万左右。奥迪那边我倒想问,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怎么影响供应链?我猜大概没有像传统燃油车那样的快速转型,反而在技术上吃了点闭门造车的苦头。
说到技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研发投入的图:传统燃油车平均研发预算大概占销售额的4-6%,而新能源车这块,可能高到10-12%(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一直觉得,好像研发成本都横跨到‘快’与‘新’的两端了。就像买菜,有时候为了多买点,带了个大包,想想都烦。制造电池、充电桩、软件平台,这堆投入,真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
说到这,我心里还在想:燃油车的黄金时代像一块大饼,吃得太多了,市场就开始涨袋子越来越硬,结果新兴力量一起来,突然感觉那块饼像被挤压碎了。电动车先天就比燃油车多了个硬核优势——像拼装玩具,电池组装更像堆积木,标准化程度高点,懂的人都知道。
可能很多人会问,传统车企还能走多远?我觉得,关键在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和技术突破。用个比喻:你想在市场上抓一只大鱼(比如特斯拉),得先学会怎么用螺丝刀组装一只更聪明的钓钩。豪华品牌的燃油车比如宝马和奥迪,虽然还在坚持品牌调性,但我问一句,未来百公里成本会不会因电池降价而大幅下降?心里估算一下,如果电池成本降到百公里电费1块钱以内(这估算太粗了),那还会有人非得用燃油车不划算么?
但你知道,不划算这事儿,挺调皮的。比如修车工说,很多豪华品牌的车,电池寿命还不如他们预想中那么耐耗。我的一个朋友买了辆特斯拉,过了三年,电池容量掉了快20%,他说:得了,还是油车拉得住长途。我就琢磨,真是供应链的神奇——电池越用越硬,成本就越低,可这摆明需要时间。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我都没想过,靠车的保值率是不是也是影响销量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在豪华车圈,带油耗车价格飙升,二手市场的残值比较好,买完车心里舒服点。可是电动车的残值是不是会更低?毕竟,技术更新太快。这个事情,没有具体数据,但我猜测比油车要糟糕一些。
在渠道这边,传统豪华品牌顺风顺水的日子也荡然无存了。你说,有没有想过,门店的体验其实早就变模糊了?销售们讲: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车时,最关心的还是充电便利。你会发现,很多人把体验变成试充电+试用软件。我个人觉得,这个体验其实跟买菜一样,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然后又问自己,这样的行业变化,到底是压力大还是机遇?答案可能都对——我原本喜欢纯燃油豪华车,但又怕未来买不到二手残值高的车,那我还敢投这个老本行不?这是个问题,也许,未来豪华车的定义会变——不是燃油不燃了,而是能用,能续。这次的行业转变,比我以为的还要快。
说到有没有一种猜测:或许,下一次行业巨变的主角,还还没出场?比如:某个破局者突然蹦出来,带领传统豪华,跳出困境。也许,答案就藏在车里那块滑动的屏幕后面,或者某个品牌的奇迹中……你怎么觉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