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事儿挺热闹,说的是咱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跟世界著名的乐高乐园搞了个大合作。
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不就是个商业赞助嘛,车企在游乐园里打个广告,挺常见的。
但要是咱们仔细扒一扒里面的门道,就会发现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
比亚迪这回下的,可是一盘着眼于未来,甚至可以说是未来二十年的大棋。
事情是这样的,在新建的深圳乐高乐园里,有一个特别受孩子们欢迎的项目,叫做“乐高城市驾驶学校”。
这个项目就是让小孩子们开着迷你电动车,在一个模拟的城市环境里体验驾驶,最后还能拿到一本像模像样的“儿童驾照”。
而比亚迪做的,就是把这个核心项目给“承包”了,成了独家的战略合作伙伴。
这可不是简单地在门口挂个牌子,或者在小车上贴个标志那么表面。
比亚迪是把自己的技术和理念,完完全全地植入到了整个游玩体验里。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驾驶学校里所有的小车,都是比亚迪深度参与定制的。
最亮眼的设计就在方向盘上。
这个特制的儿童方向盘上,有三个彩色的按钮,每个都有特殊功能。
按一下黄色的按钮,会启动一个关于寻找充电桩的互动小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就了解了电动车需要“充电补能”这个概念。
按一下绿色的按钮,车里的小音响就会播放生动有趣的环保小故事,把新能源汽车和保护地球环境的理念联系起来。
再按一下蓝色的按钮,就会响起通俗易懂的交通安全儿歌,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你看,充电、环保、安全,这不正是比亚迪作为新能源车企最想传递给大众的核心信息吗?
但它没有用枯燥的广告语去说教,而是把这些理念变成了孩子愿意主动去按、去听、去玩的游戏和故事。
更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这些迷你电动车在模拟驾驶时,还被特意调校出了一点点类似燃油车换挡时的轻微“顿挫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电动车最大的优点之一不就是平顺安静吗,为什么还要反过来模拟这种感觉?
比亚迪方面的解释是,这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更真实的“车感”,让他们从一开始接触“驾驶”这件事,就带有一种敬畏之心,明白开车不是玩电子游戏,需要专注和谨慎。
这种从细节处着手的用心程度,已经超越了普通广告的范畴,更像是在做一套完整的儿童驾驶启蒙教育方案。
据说为了这个项目,比亚迪的团队花了很长时间,调研了三百多个家庭,就是为了搞清楚孩子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互动方式。
那么,比亚迪费这么大劲,到底图什么呢?
说白了,它是在跳出当前汽车市场白热化的“价格战”和“参数战”。
现在你打开汽车新闻,看到的无非就是这家降价两万,那家续航突破一千公里,大家都在同一个维度里拼得你死我活,消费者也看得有些审美疲劳了。
而比亚迪这一招,相当于换了个赛道。
它不再仅仅是跟同行争夺当下的客户,而是开始布局未来的市场,培养下一代的潜在消费者。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今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乐高乐园里最开心的记忆,可能就是开着比亚迪的小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人生第一本驾照。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开车”这件酷酷的事情,就和比亚迪这个品牌,和那些有趣的环保故事、安全儿歌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
等他二十年后长大成人,到了真正要买车的年纪,当他再次看到比亚迪的标志时,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那可能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是一种“我小时候就开过”的情感滤镜。
这种深植于童年记忆中的品牌好感度,是任何形式的降价促销都难以比拟的。
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投资,赌的是时间的回报。
而且,比亚迪的布局还不止于此。
在整个乐高乐园里,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园区内的环线观光车,用的是比亚迪自家的双层电动大巴,这辆大巴本身就成了一个移动的、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广告。
园区用来接送重要客人的车辆,则是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腾势,车身上还印着可爱的乐高小人举着比亚迪的标志。
从核心的游玩项目,到园区内的公共交通,比亚迪用一种非常柔和、非常友好的方式,把自己的品牌元素融入了乐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游客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它的品牌信息。
回想一下,十几年前,商场门口的摇摇车上要是印个广告,很多人会觉得俗气,甚至反感,觉得是“吃相难看”。
但现在,比亚迪在儿童乐园里深度植入驾驶教育,反而收获了大量的赞誉和掌声。
这中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单向的、生硬的信息强行灌输,而后者提供的是有价值的、双向的互动体验。
比亚迪不只是一个赞助商,它更像是一个内容共创者,它为乐园带来了科技感和教育意义,为来玩的家庭提供了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内容,最终也为自己的品牌赢得了长远的声誉。
这种合作,对乐园、对消费者、对品牌自身来说,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
所以说,当我们还在为比亚迪每个月的销量数字、市值变化而津津乐道时,这家企业的眼光已经放得更远了。
它愿意花几年的时间去为一个儿童游乐项目研发交互系统,这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精明,更是一种来自中国头部企业的从容和自信。
这表明我们的优秀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技术和市场上追赶,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去影响文化,如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消费观念。
这招看似“不务正业”的棋,实际上可能比单纯的降价或者技术升级,更能决定一个品牌在未来市场格局中的最终位置。
它绕开了眼前的红海,直接为二十年后的蓝海市场,埋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