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池江湖,针锋相对、弦绷到底,2025年刚过一半,局势已然变得扑朔迷离,各方都在盯着那块越来越大的电动汽车蛋糕,气氛很不对。
在刚刚过去的7月,数据一出,韩国三大电池公司——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的全球市占率跌到了16.7%,比去年同期掉了4.5个百分点,场面有点冷,外界的震惊可以想象。
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其实暗流涌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使用量在1月至7月直接冲上590.7吉瓦时,同比增加35.3%,热闹的市场表面下,有人站着喝彩,有人悄悄掉队。
LG新能源的电池用量是56.1吉瓦时,虽然比去年涨了9%,但全球份额却从2024年的11.8%掉到2025年的9.5%,排名还稳在第三,不过压力已经扑面而来。
SK On表现也不算差,电池用量同比多了17.4%,达24.6吉瓦时,市场份额却从4.8%滑到4.2%,数字好像在增长,实则坐上了下行的滑梯。
三星SDI这边,情况更显无力,电池用量17.7吉瓦时,同比减少10.6%,原因很直白,欧洲和北美的车厂需求乏力,市场份额只有3%,一声叹息。
行业变化,谁都看得见,表面上是数据的涨跌,背后则是全球供应链、政策、技术的博弈,这一轮下行,韩国电池企业的焦虑很真实。
2025年开年,眼看中国电池企业继续高歌猛进,韩国厂商虽然在产量、技术上持续发力,实际却很难抵挡来自中国的强势冲击,尤其在价格、产能和本地化配套上,压力巨大。
韩国企业的成长路径其实挺典型,早些年靠着日韩车企的绑定,稳步推进全球扩张,但这几年,中国、欧洲本地化趋势愈发明显,尤其是中国品牌大规模崛起,外部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
韩国企业的市场变化,其实和整个全球格局息息相关,欧洲、北美的车市降温,影响直接传导到韩国电池订单,而中国市场的蓬勃生机,只要没站稳脚跟,就难以分一杯羹。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1月至7月,全球电动汽车、插混和混动电池用量一再刷新纪录,但市场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头部企业吃肉,其他只能喝汤。
韩国电池厂的烦恼,其实很现实,一边要追赶技术创新,一边还得拼命压低成本,外界只看到数字变化,内部的压力和阵痛,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三家韩国巨头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缩减,不只是企业个体的困境,更是产业升级、全球竞争格局变化的缩影,短时间内可能难以逆转。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是这个节点发生逆转,答案其实不难,2024年下半年,欧洲和美国市场先后出现增长放缓,订单下滑,叠加本地化政策加码,韩国厂商的“外部依赖”变得异常脆弱。
韩国国内对于电池产业的焦虑其实很早就有声音,2025年上半年,产业政策、政府补贴都在加码,试图挽回颓势,但全球市场的竞争逻辑已经变了。
市场的残酷在于,技术、规模、政策、资本、客户黏性,每个环节都在卷,谁慢一步都可能被边缘化,韩国企业要想逆转,难度不小。
韩国厂商曾经的辉煌,未必就此终结,但全球电池行业的“新秩序”已经在悄然成型,谁能适应变化,谁就能活下去,规则从未宽容过任何一方。
纵观这轮电池市场的变局,既是中韩企业之间的较量,也是全球供应链重构、区域政策演变的结果,所有参与者都在被动和主动之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对比中国企业的本地化策略,韩国企业更像是一直在追赶的角色,战略决策的速度、落地的执行力、客户关系的稳固,每个环节都考验着他们的转型能力。
2025年7月,数据再次公布,市场的钟摆继续摇摆,行业的紧张气氛没有丝毫缓解,所有人都在等待下一个转折点的到来。
未来怎么走,没人说得准,但可以肯定的是,电池产业的竞争只会更激烈、节奏更快,谁也无法提前退出这场赛跑。
韩国企业的故事,还远没有到终点,表面是份额下滑,背后却是整个产业链的流动和重组,每个动作都影响着下一个格局。
市场的钟声还在敲响,局势未定,韩国电池企业能否绝地反击,谁也无法断言,但一场新的较量,已经悄悄拉开帷幕。
整个2025年,电池江湖的风浪只会更大,谁能顶住压力、走出低谷、逆势突围,或许,还得等下一次数据公布,再见分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