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被资金盘盯上,囤A卖B暴利,合规商生存艰难

最近,一个现象在中国汽车的出海版图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在富饶的中东地区。

事情听起来有点绕,但关乎咱们中国汽车好不容易在海外打下的江山。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批人,他们既不是汽车厂家,也不是正规的授权经销商,却在中东的汽车市场上呼风唤雨,通过一种“乾坤大挪移”的手法,把正经做生意的车商们逼得快要没活路了。

中国车被资金盘盯上,囤A卖B暴利,合规商生存艰难-有驾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得从中东地区的特殊市场环境说起。

大家都知道,中东国家多,但每个国家的市场政策、关税水平都不一样。

比如阿联酋的迪拜,它是一个世界闻名的自由贸易港,关税极低,商业环境非常开放。

中国的汽车品牌要想打入中东市场,往往会选择这里作为“桥头堡”。

为了能迅速打开局面,抢占市场份额,厂家给到迪拜总代理的价格通常是极具竞争力的,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洼地价”,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也是给得足足的。

厂家的想法很简单,先在这里树立起品牌形象,形成规模效应,再逐步辐射到周边国家。

然而,这个价格洼地很快就被一些嗅觉敏锐的资本玩家盯上了。

这些人手握巨额资金,他们看准了这个机会,直接跑到迪拜的授权经销商那里,以一种近乎“扫货”的方式,一次性下达上千台甚至更多的订单。

对于当地经销商而言,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业绩,能轻松完成厂家下达的销售任务,还能拿到巨额返点,自然是来者不拒,甚至可能在厂家给的优惠价基础上再打个折,巴不得他们买得越多越好。

拿到这些车之后,好戏才真正开始。

这些资本玩家并不会在迪拜当地销售这些汽车。

他们会把这些崭新的中国汽车,整批整批地,通过海运或者陆运,直接转移到旁边的其他中东国家,我们姑且称之为B国。

在B国,可能由于市场准入壁垒较高,或者中国车企的官方渠道尚未完全铺开,当地的经销商如果想从中国厂家直接订车,不仅拿不到像迪拜那样的超低价格,还要独立承担不菲的进口关税、复杂的清关手续和漫长的物流周期。

中国车被资金盘盯上,囤A卖B暴利,合规商生存艰难-有驾

这样一来,他们从官方渠道进车的总成本就高出了一大截。

此时,那些囤积了大量汽车的资本玩家,就以“平行进口商”或者“二级批发商”的身份出现在B国经销商面前。

他们卖车的价格,虽然比他们在迪拜的进货价要高,能够赚取可观的差价,但关键在于,这个价格依然比B国经销商从官方渠道进货的成本要低。

面对这样的选择题,B国的经销商们很难不动心。

一边是价格更低、现车充足、提车快的“灰色渠道”,另一边是价格更高、流程繁琐、等待周期长的官方渠道。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很多经销商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前者。

于是,大量的中国汽车通过这种非官方的路径,涌入了B国市场,形成了一套独立于厂家管控之外的销售体系。

这种操作直接导致了最无辜、也是最受伤的一个群体——那些在B国老老实实拿了官方授权、投入巨资建设渠道的合规车商。

他们是真正想和中国汽车品牌一同成长的合作伙伴。

为了获得授权,他们按照厂家的严苛标准,投入了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建立了漂亮的4S店,招聘和培训了专业的销售顾问和维修技师,采购了昂贵的专用维修设备,储备了大量的原厂配件,并且还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

他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当地消费者提供一个正规、可靠、有保障的购车和用车环境。

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他们发现,自己精心维护的价格体系,被这些来路不明的“水货车”冲击得七零八落。

消费者进店看车,常常会拿着从非正规渠道问来的低价来和他们砍价,这让他们有苦难言。

中国车被资金盘盯上,囤A卖B暴利,合规商生存艰难-有驾

降价跟进吧,自己这边是重资产运营,成本高昂,根本没有多少利润空间,卖一台亏一台;不降价吧,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到那些只管卖车、不管售后的贩子手里。

这种感觉,就像是正规军在阵地上严阵以待,却被一支不讲规则的游击队从背后包抄,打得措手不及。

更让他们感到憋屈的是,他们不仅要承受利润被侵蚀的痛苦,还要被迫为这些“灰色”操作的后果“买单”。

汽车不是一次性消费品,后续的保养、维修和质保至关重要。

当那些购买了“水货车”的消费者车辆出现问题时,他们找不到当初卖车给他们的那个神秘卖家,第一反应就是去当地唯一的官方授权4S店寻求帮助。

然而,4S店通过车辆识别码(VIN)查询系统会发现,这台车并非由本销售区域售出,按照全球通行的汽车行业规则,是无法提供厂家官方质保服务的。

这时,矛盾就彻底激化了。

消费者会感到被欺骗,他们不会去追究那个卖给他便宜车的贩子,而会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4S店和这个中国品牌身上,认为“你们这个牌子服务太差,卖了车就不管了”。

最终,品牌声誉受损,而这些守规矩的合规车商,成了这场混乱中最无辜的“背锅侠”。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种短期投机行为,正在严重透支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是无数汽车人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换来的成果。

在中东市场,中国品牌凭借着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丰富的高科技配置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好不容易从日韩等老牌汽车强国手中抢下了一片天地,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初步信任。

而这种“囤A卖B”的玩法,恰恰是在动摇这份信任的根基。

它首先扰乱了市场价格,让品牌价值变得模糊不清;其次,它制造了大量的“售后孤儿”,让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服务保障产生严重质疑;最致命的是,它会劣币驱逐良币,让那些真正愿意投入资源、深耕市场的合规合作伙伴心寒,最终可能导致整个销售和服务网络陷入瘫痪。

当一个市场的口碑被做坏,消费者形成了“中国车便宜但没保障”的刻板印象后,再想重新建立信任,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估量的。

这些资本赚了快钱可以随时抽身离去,寻找下一个可以套利的目标,但留下的,却是一个被严重伤害的市场和千疮百孔的品牌形象,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中国制造”的声誉。

因此,如何加强海外市场的区域化精细管理,利用技术手段监控车辆流向,堵上不同市场间的价格漏洞,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在全球化道路上必须严肃面对和解决的紧迫课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