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销量突破1万大关,位列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第三名,显示出强劲增长潜力同时产能瓶颈仍待突破

刚刚看了下最新的销量榜,小米汽车又突破了1万大关。这种节奏让我有点敏感。毕竟,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增长都不能太快;仪表盘外表漂亮,后续供应链的问题总要慢慢揭露。

昨天跟一位修理工聊天,他就说:小米这批车的保养量,估计相比年初,现在增加了三到四成,没错,是体感。我还好奇,他说的感受是否比数据更贴近实地。毕竟,实际维修频率可以反映出车主的真实使用情况。

小米汽车销量突破1万大关,位列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第三名,显示出强劲增长潜力同时产能瓶颈仍待突破-有驾

我尝试做个粗略的心算:假设一辆车平均每年跑两万公里,油耗7升,百公里油耗换算下来,每公里硬算0.35元油钱,年成本约7000元(这段先按下不表)。如果电耗大概每百公里15度电,每度电0.5元,算得每公里0.075元,年电费不到1500元。这也可以理解,新能源的每公里燃料成本比燃油车低了个三分之二。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小米的产能约每月5万辆,按周12000辆的样本,已经几乎触顶。有人问我:你觉得它还能冲多快?我说,或许未来几个月,产能扩展会是主要看点。放眼竞争对手,鸿蒙智行的销量逼近1.3万,按理说,这差距不算悬殊。问题是,产能怎么能快点突破?业内就有人调侃:像拼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叠上去,才能满足需求。但是真的那么简单?我心里有点疑问。

小米汽车销量突破1万大关,位列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第三名,显示出强劲增长潜力同时产能瓶颈仍待突破-有驾

对比一下特斯拉,虽然在中国的压力大一些,但全球依然用微软一样的生产线,流水线成熟。自主品牌拼命扩张,还是供应链之间的博弈。提起供应链,有个点让我突然想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无意间的猜测:是不是,国产电池头部企业其实还没完全掌控市场?宁德时代还在猛烈扩张,但福耀玻璃和其他零部件厂商,从能供给的瓶颈来看,好像条条通路都还挺紧。

说到零部件,你会不会好奇,为什么没有福耀玻璃和宁德电池的车?市场像一个大拼图,这两家都在追求稳定合作,但从性价比和产能匹配角度看,小米在这方面投了不少。拼装过程中某些微调,总能让最终的供应更紧凑,也许所以某些车型上,玻璃或电池会的供应链明显不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最让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新能源车拉长补贴阵线后,价格和续航都变得不那么无敌了——15元走300公里的说法,有点夸张,但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比喻。你说,新能源车是不是也在拼成本那条路上越走越稳?

小米汽车销量突破1万大关,位列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第三名,显示出强劲增长潜力同时产能瓶颈仍待突破-有驾

我一直想不到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产能瓶颈,貌似小米还能冲多快?你看,去年还在0.何止?,现在一年就翻三番,真是让人觉得,既像是过山车,也像突飞猛进。

回头一想,曾经听朋友说:你别以为造车像拼拼图,拼好一块就完了。研发、供应链、渠道、用户心理,环环相扣。用户喜欢大空间,大多数自主品牌新车都能做,问题是,怎么做得更快、更稳?这些微细节,决定了明天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爆款。

小米汽车销量突破1万大关,位列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第三名,显示出强劲增长潜力同时产能瓶颈仍待突破-有驾

但我也没特别细查,可能我猜得太浅了——小米这次的销量突破,除了产能,或许还跟他们背后的懂渠道有关?这个点,也让我自己反思,供应链能真变快吗?还是要等下一轮大扩张时,看他们到底怎么讲故事。

说了这么多,可能最真实的还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数字和微动作,也许明天又会发现哪一块掉了,整个拼图就散了。每次走进城市中的展厅,看到那些未来感十足的车子时,总会问自己:它们究竟跑了多少公里,背后付出了什么?这辆车,除了月销售量数字外,还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细节...

小米汽车销量突破1万大关,位列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第三名,显示出强劲增长潜力同时产能瓶颈仍待突破-有驾

这给你带来点启发没有?还是我扯远了?毕竟,车厂之间用的底料差不多,但每辆车的心思可能都怪微妙,哪怕是同一批次、同一产线。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或许也只是个体感——但那背后,一定藏着看不见的小细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