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跑D19以25-30万元的价格亮出双腔空悬、115kWh电池、舱驾一体芯片的配置单时,市场反应出奇地分裂:一边是投资人欢呼"汽车界优衣库"终于摸到了高端门槛,另一边却是消费者疑惑——这个贴着"10万级性价比之王"标签的品牌,真能撑起30万级产品的价值认同吗?2025年1-9月狂销40万辆的零跑,正面临其成长史上最关键的品牌跃迁考验。
销量狂飙背后的战略密码
零跑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曲线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增长样本。月交付量从年初2.5万台陡增至9月6.6万台,其中纯电B系列占比达40%的结构性突破尤为亮眼。B01纯电轿车在10-12万价格带连续两月交付破万,与C系列增程车型形成"纯电攻一线,增程占下沉"的立体攻势。
这种双线布局的战术价值在其渠道网络中得到验证:三四线城市超60%的覆盖率,使其在"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中成功避开与特斯拉、蔚来的正面交锋。值得注意的是,C10、C16两款增程车型零部件共享率高达88%,这种平台化思维为其带来9,873元的单台研发成本,较2023年下降26%。
高端化的"成本定价"悖论
D19的配置单与定价形成的反差堪称行业奇观。80.3kWh增程电池组纯电续航突破500km,纯电版115kWh"超混电芯"支持15分钟快充350km,双SA8797芯片提供1280TOPS算力——这些本应出现在50万+车型的配置,被零跑以"成本定价"逻辑压缩到30万以内。
这背后是零跑构建的垂直整合护城河:60%零部件自研率将BOM成本砍去近三分之一,LEAP3.0平台88%的通用化率实现研发投入的指数级摊薄。与采埃孚联合开发的电驱系统,通过CTC技术将增程车型电池组减重15%,这种供应链创新使其在理想L9、问界M9的包围中撕开错位竞争空间。
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双重考验
14.1%的毛利率与不足1亿的净利润,暴露出零跑"规模优先"策略的脆弱性。其上半年研发投入仅为"蔚小理"平均值的42%,用户调研显示70%消费者仍将其与"10-20万性价比"强关联。这种认知惯性使得D19尚未上市就面临三重围剿:理想的增程技术壁垒、问界的智驾先发优势、深蓝的激进价格下探。
朱江明"不做豪华车,只做高端配置"的宣言,本质上是对品牌溢价能力的主动放弃。这种务实主义虽然赢得中信里昂80港元的目标价认可,却也导致其估值长期徘徊在营收的0.8倍,远低于行业平均1.5倍的水平。
淘汰赛下半场的决胜方程式
零跑的破局关键在于技术平权与渠道升维的协同。2026年VLA智驾系统的落地进度将验证其高端产品力的可信度,而一线城市体验中心与现有下沉网络的渠道组合,需要完成从"卖性价比"到"卖技术价值"的话语体系转换。
当D19与B/C系列同台展示时,消费者能否理解"双腔空悬技术下放自百万级豪车"的叙事逻辑,将决定零跑是从"汽车界优衣库"蜕变为"科技普惠者",还是困在性价比的魔咒里。这场高端化突围战的胜负手,或许就在于用户何时能脱口而出:"这不是廉价版问界,这是高配版零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