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开车时敢不敢放开方向盘让汽车自己开?最近两部门发布的新规直令车企瑟瑟发抖——今后宣传辅助驾驶功能时再也不能模糊"人机责任"边界了。这背后暴露的,正是智能汽车时代最尖锐的安全矛盾。
监测系统升级:驾驶员再难"躺平"
新规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求车企必须开发"驾驶员监测系统"。当监测到驾驶员脱手、闭眼等行为时,系统必须立即采取从语音警告到强制靠边停车的五级响应。这意味着,今后想用矿泉水瓶卡方向盘"假装手握"的驾驶者将无所遁形。工信部数据显示,去年因误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中,83%与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有关。这套监测体系看似约束车主,实则是倒逼车企直面"辅助≠自动"的硬边界。
命名游戏终结:车企再不能打擦边球
"自动领航""全场景智能驾驶"...这些让人浮想联翩的营销话术将被明令禁止。某新势力车企内部文件显示,其辅助驾驶系统宣传手册中"自动"字样出现频次高达27次/页。新规实施后,所有功能命名必须像药品说明书般标注清晰边界。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品牌为规避责任,故意将系统反应延迟设置到危险临界值。今后这种行为将直接纳入缺陷调查范围,违规成本呈几何级上升。
OTA升级戴上紧箍咒:远程修车不再随意
更严厉的是对OTA升级的备案制管理。去年某品牌深夜推送"隐形召回"补丁导致大规模死机的事件犹在眼前。新规要求所有升级必须像药品临床试验般完成验证备案,堵住了车企用软件补丁掩盖设计缺陷的后门。值得注意的是,频繁升级的企业将面临重点核查,这对平均每月推送1.2次更新的造车新势力堪称精准打击。
这场监管风暴揭示的深层逻辑是:当机器开始掌握方向盘,责任划分必须比交通标线更清晰。正如某交通事故鉴定专家所言:"在驾驶座这个位置,永远需要一颗清醒的人类大脑。"或许真正的智能驾驶,不在于让人类完全放手,而在于教会我们与机器共舞时,谁该领舞谁该跟随。您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