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哪个产业特别让人眼前一亮,青岛的新能源汽车算得上“顶流”了吧?
你以为这里还跟印象里的老牌工业区那样,钢铁轰鸣、焊花四溅、灰头土脸?
错了!
这几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直接把“科技与狠活”卷到新高度。
机器人的手臂挥舞,不知疲倦地抢活,真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仔”。
绿色工厂、全铝轻车身,智能驾驶、云端AI都搬上了台面——你说科技大潮到底咋刹得住呢?
但等一下,这么多名词,真就让青岛一路领先的秘诀在哪里?
是底子好,运气佳,还是有一套自家的制胜秘籍?
今天就带你一起揭一揭这层面纱,顺便八卦一下这些“链主企业”背后的故事——谁说工厂只有灰色,有时候也是很酷很fashion的!
这一场,既有百年老厂“北汽制造”的新生,也有新能源新贵抢风头;看这些企业怎么各显神通,把青岛的新能源产业链从头到脚“洗一遍”,还能成为别国市场里的香饽饽。
事情的起始倒也简单,8月22日,莱西的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基地里,政府牵头搞了一场媒体见面会,要聊聊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那些“好品牌”。
当时人还挺多,毕竟新能源汽车是风口,大伙都想看看“风的源头”。
几位企业boss直接开门见山扒“家底”,瞧瞧谁家有真本事。
先说这个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公司,放在全省也是头号玩家。
你如果以为他们还端着老国营那副架子,那就落伍了。
这厂自动化率都快赶上德国、韩国名企了,说现如今十台车有九台半是机器人拼出来,还真不夸张。
最近半年,整车产量翻了一倍多,连隔壁厂都忍不住侧目。
有啥绝活?
铝!
朋友们,这真不是炒什么花哨概念,人家整条产业链的铝材料用得炉火纯青。
铝轻一身,车轻半吨。
你可能没开过极石SUV或者锐胜MPV,但听听副总经理金宏怎么说:“未来极石系列,光铝材就占一半,白车身直接瘦身一成,扭转刚度再涨百分之十一,续航也跟着飞。”
真要算账?
一吨铁变七百公斤铝,那就够抢市场了,这不就是典型的“降本增效”?
本地车企一带头,周边那些做零部件的小兄弟们都嗨了,产业链上下游直接一汤锅乱炖。
莱西智能汽车产业区,光今年前半年就拉了五十亿产值,而且拔高不是喊口号,是真的每年递增五成以上。
连青岛政府都忍不住吹一波,说全市产业规上企业有五百多家,整车厂就有八家,曾经人人喊挣钱难,现在还真是“人多好干活,链子越编越粗”。
说起来,北京汽车制造厂这块招牌,还真有点传奇味。
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212越野,见证了多少家庭买车、用车的时代记忆。
传奇归传奇,转折点却是在2020年全新落户青岛之后。
人家不但炼老本,还会紧跟潮流。
发动机、车架、军改技术啥啥都得自己造,谁敢说国货不靠谱?
更有意思的是,魏桥集团也进场。
这个集体名头,你如果搞过山东工业肯定听过,全球数一数二的铝生产商。
北汽制造站在大树底下,直接开创了全铝轻量、智能绿色、全套生态一条龙服务。
别家想抄都抄不来,这竞争壁垒,就不怕对手效仿。
说到自动驾驶,那更是每家大厂“卡胸口”的本事。
一汽解放青岛这边,下盘底子更硬。
副总王玉海立下flag,说2025年要让自家Jp车型实现L2++智能驾驶,什么激光雷达、高精地图都用上了。
什么是L2++?
说白了,比普通的L2多点“自主意识”,自动变道、车道保持,不靠人手呗。
这两年搞智能驾驶,大家都在喊“抢头条”,可解放真不是嘴炮。
人家研发中心、实验基地都踏踏实实砸钱造出来,AGV小车、立体仓库、全自控装配线样样都不落下。
再看即墨工厂,号称产品全、日产最高,光薄板冲压那套自动线,听技工师傅说基本能“喝茶看报”,机器干活不用愁。
新能源板块单独拿出来,也是近年新贵。
想不到吧,屋顶全铺上光伏,一车白天的电全靠太阳晒出来,废水废气全做封闭处理,连空气都带着科技味。
工厂里机器人多到数不过来,生产线满地是机械臂,还有AGV满仓乱晃,员工久了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会被“铁皮小哥”取代……
车辆下线自动检测100%,跟咱百姓去4S店质检都不太一样,工业4.0味道十足。
这一波自研、自造、自测,青汽车同行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
上汽通用五菱在青岛扎根近二十年,说起来也很有竞争力。
好家伙,“人民代步车”宏光MINIEV,五年卖出去一百七十万辆,什么概念?
相当于欧洲一个中型国家一年新车销量!
直接把中国纯电销冠的大旗扛了起来。
领导说五年来共减少碳排800万吨,你别嫌他吹,就山东这空气质量能赶上点,没他们的贡献还真说不准。
更何况,每卖一辆五菱,不只是组装厂挣钱,后头四十多家本地供应商、三万工人都跟着吃肉喝汤。
2025年这数据都喜人,今年上半年产量狂涨八成多,其中新能源车一家就做了十五万三千台,啥叫叫好又叫座,这就是。
智慧电驱、动力电池项目逐步落地,聪明人都知道产业链里的核心零部件没法假手于人。
只要人才和高端制造捏在本地,青岛新能源这盘棋,缺口就永远填得上。
实际上,这种全域进化,不只是哪个企业单打独斗。
链条越编越密,每个节点都通着数字、绿色、智能的神经,谁有点偷懒,立马就会被淘汰出局。
说到底,行业标准谁制定?
能不能持续领跑,不光靠嘴上喊创新,得实打实让市场买单。
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做法相当硬核。
1300台机器人,焊、喷涂、装配全靠它们。
视觉识别、过程监控,全自动。
总之,人是给机器打辅助的,感觉好像工厂里的主角已经换代。
还有一汽-大众光伏覆盖率,4000万度年发电量,白天工厂照明、电动工具全靠太阳。
直接拿“绿色工厂”“无废工厂”帽子,节约电费上百万,减排3万吨二氧化碳。
说它是青岛低碳工业的“金字招牌”,没毛病。
回头想想,这些年青岛新能源产业火成啥样?
老国企没睡着新觉,民企、外资、合资一起撒丫子往前冲。
生产、配送、创新、服务一体的产业框架,搭成了。
说句大实话,这哪里还像国人传统印象里的汽车工厂?
铁锈、油污都成老黄历。
大伙口中那种蒸蒸日上的“高质量发展”,就在这些“打工仔”机器人、电池包和钢铝焊缝里实实在在落地。
不过,说到底,青岛能拔头筹凭啥?
一句话:谁能整合最优资源,谁就能造出最酷的车。
全铝还是碳纤,智能驾驶D级还是L4,或者把太阳能都玩穿了——这些看着都是“高配”,可背后就必须扎实的研发、投资、供应链管理。
每一个环节跟不上趟,都可能成为拖后腿的短板。
青岛的新能源军团敢于让机器人做苦力,敢于布局自有产业链,更愿意下场干数字化、绿色、智能跑通一条龙,这本事可不是天上掉下来。
有句话说得好:大厂和小企,最后比拼的还是体系力。
如今,这些“打工机器人”把未来工厂的天花板都撞破了,青岛新能源的故事也还远没完。
它会不会在全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一直领舞?
还有哪些传统汽车厂能成功转型,不被机器人“拍在沙滩上”?
这才是下半场最有趣的悬念。
行了,说到这,
咱们来聊聊,未来三五年里,
你觉得哪种新技术会成为青岛新能源产业链上的“爆点”?
是智能驾驶,还是绿色能源,抑或全新的商业合作模式?
评论区见,咱们继续唠!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