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唠嗑哈,你们觉得花了个二三十万的车,会不会被那大热天的太阳给炙烤坏了呢?
我也不晓得你咋想的,脖子哥的同事和园区的那些小伙伴们,早就开始用脚来表态了!
一旦热得跟蒸笼似的,大家纷纷按下“抗暑”按钮,齐心协力迎战!
要么像打仗似的——车窗贴膜遮雨、车外罩衣裹得紧;要么挤进地下车库,就算露天停车场明晃晃的都得去地库凑热闹;就连树下面的停车位都成了争抢的大热门。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就是晒太阳嘛,有必要把我们花了二三十万买的车给晒坏吗?这在搞笑吧!
那边儿,因为晒得狠了,车漆都褪色得像二手货,内饰裂得跟老茶壶似的,还有车子不小心就冒烟起火,真是见怪不怪,那些措施看上去似乎并不是多余的保护。
那到底谁说的才靠谱,我们的车真能被太阳晒得软趴趴的吗?
先给各位打个预防针:虽然大家都觉得高温能把车子晒得跟个烤红薯似的,其实车上那些你认识的零件压根就不怕这阵阳光!
就像大家都知道,最容易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地方就是车身啦!
在特定情况下,汽车表面的颜色可能因为暴晒而变淡甚至开裂,这条件可真是挑剔得很啊!
你得明白,车的漆呀,基本上就是底色、颜色和透明的那层组成的。
外面那层亮闪闪的清漆,晒在紫外线下就像被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遭罪,结果搞得它开裂、发粘、耐溶剂的功夫全没了,刮一下都没精神,让车身看起来暗淡无光。
一旦清漆破了,色漆里的颜料就会被日头晒得稀里哗啦,车漆就变得没有颜色、没精神,看起来像是被岁月扇了一巴掌似的!
就因为这样,许多兄弟拿到车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给车子裹个保护膜,保养车漆。
这些结果虽然吓人,但真要做到可没那么简单呀!
因为车子厂家在造汽车的时候,也想着油漆能扛得住天气,早早就准备了不少对策。
就拿清漆的调配来说,里面会放点紫外线吸收剂UVA和光稳定剂HALS,UVA能把紫外线变成热量,HALS则像个捣蛋鬼,把光氧化的过程给搅和一下,这样涂层的退化速度就慢下来了。
换句话说,要让车的漆变得像个老爷爷一样,眼睛都看得出褪色,那可是得等上好长一段时间呢!
就拿某个三线汽车公司来说,他们对车外涂层的耐天候性要求可真厉害,必须在海南那种火辣辣的阳光下暴晒整整 24 个月,结果不准有裂纹、泡泡和明显掉色,失光率也不能超出 10%!
喂,南方这块地方十年内可不允许出现啥严重的失光变色的事,明白吗?
这是个三线的小车厂的要求,人家参考的标准啊,比如 GB/T 1766、1767 和 1865,那可是行内通用的规矩。
简单说,就是你的车要天天在太阳底下泡着,两年后才可能有一点点颜色的变化,光晒是不够的!
这一年里就那么三五个月是热得下不来,放心晒晒倒也没啥大不了的(海南的小伙伴们就别说了)。
就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你车的漆面修补得像被大象踩过一样,因为后补的油漆在粘性和配方上都跟厂里的是两回事,结果耐候性能简直是时好时坏!
晒久了可能真会像皮球一样鼓起来或者裂开,得赶紧涂点防晒霜啰!
那些车上老爱出现的太阳纹,虽然名字里有个“太阳”,其实跟被晒没半毛钱关系,纯粹是洗车时没把灰尘处理干净给磨出来的!
这时候肯定有小伙伴冒出来说,就算外面车的漆没问题,里面那些贵得离谱的电子玩意儿肯定也保不住吧!
你想想啊,平常手机用久了五十度就像烫火焰一样,车里中午随随便便就能热到六十度,那东西难道不会像打盹儿一样罢工吗?
你别瞧不起,只要是正规的车厂按规矩造出来的玩意,这大夏天的高温对它们来说就像是在挠个小痒痒一样,无所谓的!
因为这些放在车里的配件相比那些普通电子产品,要经常遭受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天生就高得离谱,差不多就跟军用装备一个水平了!
在汽车零部件这块,国外有个特别牛的温度耐受测试,叫AEC-Q,大家都认可得很!
大部分流行品牌的车里,所有跟电有关系的配件,从倒车雷达到门锁,从引擎控制系统到动力电池,基本上都得经过它的检测。
性能分了四个档次,从 Grade3 到 Grade0,但大家也知道,最差的 Grade 3 竟然还得承受温度从零下 40 度到零上 85 度,这简直是给电子零件开玩笑呢!
连咱们觉得最娇弱的车载屏幕,都得符合这个规矩。比如天马微电子,身为国内第二大车规显示器的老大,他们家的所有设备,从仪表盘到电子后视镜,再到OLED曲面屏,都能在-40到95度的环境下正常工作。至于HUD,它的标准可更厉害,可以到105度!
还真别说,这所谓的高温耐受力就跟我们在外头晒太阳差不多,顶多撑个一两小时就行,不会把你熔了。
最低品级的三级的考验是承受 85 度的火烤一千小时,最高档次的零级则需要顶住 150 度的烈焰一千小时!
除了热得像火炉的耐久考验,还有冷热交替的大考验,三级别的得忍受从零下五十五度到一百二十五度的折磨,整整循环五百回!
那玩意儿简直得面对零下五十五到一百五十度的折磨,狂甩一千五百回!
等大家都能扛得住了,汽车厂家才会想着把这玩意儿装上车。
这就要求那些零件不仅要能顶得住高温,还得随时能应付温度的忽上忽下!
跟晒在三十多度的太阳底下蹦跶几个小时比起来,这根本就是小儿玩的游戏嘛!
虽然零件大多数都能扛住高温,但得提醒你,如果你那辆车是个高级货,里面皮子多,那靠窗的紫外线可别太小看,还是会招惹点麻烦的。
一个方面呢,是晒太阳把颜料给分解了,结果皮子就变色了;那些皮革中的分子链在阳光的折磨下也给撕扯得不成样儿了,导致皮子的劲儿没那么足了。
深圳有个测试机构的报告说,给车内的皮革照射500小时的紫外线灯,就能让它明显变硬和褪色,那些添加剂、染料和合成助剂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也跟着蹭蹭上涨!
这就是为啥每回车子在外面被太阳暴晒过后,咱上车的时候总能闻到一股很扎鼻子的味儿!
在车里顶伞或者给窗户贴膜的兄弟们,咱们要给你们点个赞!至少这些动作能把紫外线赶走,让车内的东西不那么快衰老,这可是有点用途的哦!
到这儿准又有人跳出来说,不太对劲哦!
脖子哥在这儿扯淡,说晒得没事,温度高也行,咋新闻里还老有人车因为晒太阳出毛病呢?
就像那小米 SU7,前段时间被太阳晒得好惨,大灯周围的零件都跟花卷似的变形了,这难道不算问题吗?
我来跟你说句实话,这些问题之出现,大部分其实不是零件或者材料本身抗紫外线和高温坏掉,而是其他的原因在搞鬼。
就像有些东西在日头底下烤着烤着就自己闹起来了,其实根本不是车的零件,比如说西安那辆停在停车场的蔚来ES8,突然冒烟还烧了,大家都在那儿嚷嚷这车自个儿点火了。
其实这车在停车前底下被狠狠撞过,外表和冷却板都扭曲得像个饺子,把电池搞短路了,才把自己给烧了。
前段时间,嘉兴那边有辆车晒着晒着就自个儿冒烟了,问题不是车里的电线,而是连着的数据线烤得冒火,顺便把座椅也给烧着了!
想不让这种事发生其实挺简单的,对吧?有空没空多看看车子有没有受伤,下车时别忘了检查一下车上有没有什么充电宝之类的火药桶就行了。
小米SU7的车灯框架变形,是因为天气热得像蒸笼,不是材料有毛病。
一些比较稳重的主机厂家,为了确保新车在阳光底下不会闹小情绪,无论是油车还是电动车,在新品上线之前都会搞个“三高”测试,简单说就是在高温、高海拔和低温环境里折腾一哈!
里面的高温测验其实就是把什么配件都配齐,像个全副武装的工程车拖到咱最热的地方,比如吐鲁番和海南,进行一系列极其艰苦的长途测试。
这玩意儿里头要检查的东东可不少呀,比如发动机和电池能不能自己给自己开个防过热的空调,空调制冷够不够劲,车里外那些覆盖的东西会不会一边跑一边裂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啥问题,工程师立马就会把它记下来,然后告诉研发,等修好了,明年再继续测!
一般情况下,热烘焙的考验就像是夏天的车子,厂家得给它来两趟,忙活个两年,没啥大毛病才能放心把量产的小汽车推向市场。
是不是觉得心上的大石头终于搬走了,你们还记得我之前咋说的吗?
就只有那些走正道、按规矩研发的车厂,才能造出符合这些严要求的汽车呀!
近几年,新能源车竞争越发激烈,大家都在拼命赶着推出新车,研发的时间越来越短,系统验证也跟着飞快缩短。
听说啊,脖子哥知道,有些新起来的车厂,把那三高测试从两年压缩成了一年,就像打麻将把时间给缩短了似的!
这里面潜在的麻烦么,车主后头用车可能会遇到啥折腾,我真的是不敢随便说!
只能说,要是你们的车在宣传时总是喊着“研发速度飞快”这类的话,那我建议你低调点,别老拿出来让大家瞧瞧!
其他兄弟姐妹,放心大剌剌地在阳光下蹲着吧!
除了刚坐上车时屁股有点热,其他时间就没啥特别的毛病了。
我多走几步,给你开个停车场,没事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