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前的最后一个工单,是我紧跟IPO节奏的“奇瑞案”。在港股市场的“勘察现场”,一串数字如实案现场勘查表般铺陈在我桌面上:229.5万辆、同比增长49.4%、全球乘用车Top20、2017亿港元市值——这些闪烁着行车灯的数字,像一辆高速疾驶而来的国产汽车在资本市场急刹。拆解数据如拆解嫌疑人的供词,线条鲜明,逻辑井然,现场气氛却有种不动声色的张力。
如果你站在港交所那块被敲钟的地板上,在股票一路飙涨、市值一度摸到2017亿港币的时候,你会不会有点恍惚?是“国产车已成世界主流”?还是“资本市场新一轮的情绪冲顶”?如果你的汗水曾泡过奇瑞的生产线,又或者只是在芜湖的餐馆点过一份家乡小吃,对于这家“出口之王”杀入IPO现场,自然会生出不同的证据解读视角。人在局中,没人能置身事外。
先冷静交待案情始末:奇瑞汽车港股上市,首日最高价34.98港元/股,公司市值短暂触顶2017亿港元,最终收盘价31.92港元。上市融资高达91.45亿港元,堪称本年度港股最大车企IPO。比起一票同行,包括同样高调的比亚迪、吉利,奇瑞这出“出口戏码”显然更有点火药味。成熟的数据链摆在面前——2024年销量229.5万辆,同比增长49.4%,营收2699亿元,净利润143.34亿元,三年复合增速分别是70.7%、57.1%。除此之外,最为抢眼的,是奇瑞成为全球Top20中增速最快的车企,还牢牢拿下了国内唯一的“四大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5%”的全能成绩单。证据定性,嫌疑人有点像“国产汽车国际化的正面样本”。
这里需要一颗冷静的脑袋。我无意煽情,也不想把奇瑞塑造成“行业救世主”。专业视角要求,所有的赞美都应经得起证据的质问。你要问:奇瑞凭什么?答案藏在几个关键信息里——出口之王、全球布局、本地化生产、技术标准话语权。
2001年风云轿车出口中东,2010年出口量9.2万辆,稳坐中国一半轿车出口份额,到2024年破百万辆出口,中国每5辆出口车,一辆奇瑞。22年不倒,累计销往100余国,累积超1300万辆销售总量。这些是硬核证据,比任何叙述都更有说服力。奇瑞靠的是三板斧:海外经销网络密布,附属公司和OEM合作本地化生产,以及全散件组装模式灵活应变关税壁垒。它能在关税高筑的巴西、欧洲“老钱地盘”等市场用地头蛇的手段突围,还能和EV Motors强强联手,成了首个在欧洲造整车的中国品牌。海外收入一路飙升,2024年海外营收破千亿,2025年一季度就干到了全年八成,是靠全球化把中国标准带出国门。
这几年的中国车企,“标准跟随者”身份正在松动,奇瑞倒是试图扮演“标准领跑者”——和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一起发布全球混动技术标准,主张“全域架构全维突破”,被全球50项电动、网联、碰撞安全等标准“圈粉”。讽刺的是,曾被不少人吐槽的国产车,如今倒成了某些国家的新购车标准。这种身份转变,怎么看都带着点黑色幽默:我们喊了那么多年自主创新,最终是由天价关税和海外市场需求逼出的创新标准。
销量与业绩齐飞,奇瑞下一步押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奇瑞的五大品牌,覆盖了“能摸到钱包就有一款车能管你用”的市场——奇瑞主品牌、捷途、星途、iCAR、智界,品牌矩阵稳得像侦查系统的多维视角。捷途这两年销量翻番,是体系内小黑马。值得一提,奇瑞还保持着J.D. Power的四冠王记录,“质量满意度”、“销售服务满意度”、“产品魅力指数”以及“售后服务满意度”统统拿第一,不少新势力的技术人才都脱胎自奇瑞,堪称“黄埔军校”。八卦点开,圈内不少“故事男主”都在奇瑞实习过。我时常想,要是汽车圈也能像刑侦圈那样“熬资历”,奇瑞恐怕也能“出警故事”18集不断档。
当然,悖论总是存在。奇瑞眼下虽然靠传统燃油车撑盘,但新能源早就布阵——1999年布局,2010年成立新能源公司,2024年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是2023年7.4倍,混动营收更是增长近13倍。“插混销冠”风云A9L,上市次月卖过一万辆,打得一众老牌中大型轿车措手不及。技术确实在发力,但市场里新能源车还得拼命往上爬。募资的91.45亿港元,也大半将砸向新能源研发,想必奇瑞接下来还要在这条“第二曲线”上撒钱赌球。
看得出来,奇瑞干这一行的本事,不止是嘴皮子。研发投入:2022-2024分别为41.28亿、68.49亿、105.44亿,总计215.21亿,2024年研发费直奔百亿。拥有三大国内研发中心、五大海外研发基地,1.44万研发人员、13900项专利、4400发明专利,三代技术战略如“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侦查流程。有了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自研能力,才撑得住这场技术大戏。说白了,奇瑞是活在“证据链”里的中国车企。
查案查到这,偶尔也会生出职业自嘲:哪怕是卖车,也得像追查嫌犯那样“讲证据、查逻辑、布局全案”。纪录里每个高光数字背后,都是无数研发人员的工装沾油和高管的自我否定。实际上,每一次上市敲钟,都像是案情转折,不是尘埃落定,更像是新一轮复杂博弈的开始。市场是冷酷法官,投资者是游走在现场的侦查员,任何一次业绩亮眼,或技术突破,第二天都可能变成被追问的口供。
奇瑞此番IPO,是中国汽车出海、技术自立、资本转型的一场“大现场”。但真要较真,谁敢认定奇瑞就此稳居头号?市场周期残酷,新能源转型不易,海外关税战争未休,下一次躁动会不会在不经意间翻车?都未可知。我的案卷不会合上,只会多起一份“变数档案”。
奇瑞做“出口之王”这道题,最终答案给谁写?是技术的终极话语权,是全球标准的建立者?还是下一个行业周期里,被新势力追赶的老将?也许大家都有自己的侦查意见。现场分析到此,问题留给你——当中国车企开始定义世界标准,技术逐渐成为全球流通证,那个标准背后,到底是谁在和你“对话”?你又希望国产车有一天,能成为世界的“主审”,还是下一个被审?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