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凭什么逆袭?当技术不再打架,车主终于不纠结了。”
几年前,谁还记得“脱裤子放屁”这个对增程车的嘲讽?理想汽车的李想曾被逼到墙角,几乎要放弃。可如今,加油站老板却愁眉不展:加油的车少了,进站加个几十块油就走的增程车却越来越多。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用户用脚投票的出行革命。
我们曾被逼着做选择题:要续航,就得忍受高油价;要省钱,就得天天算着电量,节假日堵在充电站。可增程车偏偏说:“我全都要。”它不靠吹牛,而是靠一笔笔算得清的账赢得人心。
先看钱包。一辆增程版车型比纯电版便宜近2万,城市通勤400公里纯电够用,电费不到油费的五分之一。有车主两个月只用了0.3升油——你没看错,不是3升,是0.3升。这哪是开车?简直是用电在“白嫖”通勤。更别说,绿牌不限行、免购置税、还能拿补贴,政策红利直接拉满。这不是精打细算,这是在“合法占便宜”。
有人会说:早年增程车就是“油车拖电瓶”,技术落后。可你再看看现在?热效率突破42%的增程器,油耗干到4L/百公里;宁德时代的“骁遥电池”让低电量也能猛加速;问界M9的纯电续航冲上400公里,冬天续航达成率超85%,静得像图书馆。技术早就不是短板,而是护城河。
2024年,中国增程车卖了118万辆,增速碾压纯电和插混。25万元以上市场,六成以上被增程拿下。价格呢?从当初的“高高在上”杀进10万-15万区间,甚至要逼近10万门槛。这不是小众尝鲜,是大众真香。
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一年长途不超过10次。平时用电,安静便宜;远行加油,说走就走。春节零下25度,东北老家路上,开问界M7的车主看着充电桩前排长队的纯电车,默默加满油,继续赶路——那一刻,他不是在开一辆车,而是在摆脱焦虑。
可问题来了:增程真是终极方案吗?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说它是“插混的终极归宿”,但电池技术也在狂奔。万一五年后充电比加油还快,增程会不会一夜过时?
或许答案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人性。我们想要的从来不是最长的续航、最快的充电,而是“不用操心”。当车企还在争论路线时,消费者早已投票:谁让我省心,谁就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