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

车见万宜讯——这两天芜湖市的所有出租司机都知道奇瑞开大会了。他们可以细数全城被承包下来的酒店,并且每个司机都能讲出不少和奇瑞品牌的过往轶事。奇瑞这个汽车品牌已经和这座长江边的安徽城市脉搏相连。

10月18日,芜湖。一场以“创新·智领全球”为主题的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拉开帷幕,这场大会表面上是一场技术展示,实则是奇瑞——这家从芜湖走向世界的品牌向全球汽车产业发出的挑战书。在新能源内卷加剧的当下,奇瑞没有选择跟风降价,而是亮出了更深的战略布局——从造车企业向高科技生态集团转型。这一周的芜湖,全球汽车产业链上最核心的人才荟聚于此,从院校科研到海外经销商,从媒体到合作伙伴,在芜湖的各个景点角落,攀谈之后都能发现赶来芜湖参加创新大会的嘉宾。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走入会场就会发现,这次的创新大会并不是一次单一产品或者技术的发布,整个产业链上下的具备创新价值的零部件、技术构建或者平台架构都进行了统一展示。几所汽车工程类的大学还有专门的展区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也举办了针对汽车造型设计的主题论坛。整个创新大会包罗万象,不少新技术的颠覆程度极高。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野心一:用技术生态重构竞争规则

奇瑞这次展示的不仅是几项新技术,而是一套完整的科技生态体系。瑶光战略下的飞鱼底盘、方舟两栖系统、猎鹰智驾、凌霄飞行平台等技术集群,覆盖了从地面到空中的全场景出行。虽然有的技术落地时间还不明确,但是在大家都在拼价格的时候,奇瑞选择拼生态厚度,把充分的空间留到未来,至少让子弹多飞一段时间。一个成熟的出行生态提供商,不会再纠结于一台车两台车的销量得失,技术生态的提前布局干的是长期主义的活儿。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比如说发动机领域,目前奇瑞的鲲鹏天擎实现48%热效率。要知道,目前行业主流还停留在40%-45%区间,每提升1%都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投入。再比如说现场可以看到的车载制氧机、座椅皮革专利、奇瑞AI大模型等等。很多个类似于热效率提升这样的“并不务实”的技术指标之下,是奇瑞汽车对未来出行网络的部署。

野心二:打造“没有围墙”的全球研发网络

奇瑞正在构建的全球研发体系令人印象深刻——国内联合100余所高校的“星火课题”,海外8大研发中心并计划扩展至26个。这种“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模式,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创新的机制。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相比于某些品牌靠收购获取技术,奇瑞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可持续的路。开阳实验室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确保了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高效转化。在当前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这种研发体系对于研发能力、技术维持以及人才培养梯度都比单一技术突破更重要。

野心三:重新定义中国汽车的全球化

奇瑞的全球化已经进入新阶段——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标准和生态输出。截至目前,奇瑞海外用户超543万,产品进入120多个国家,但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奇瑞开始将中国技术标准向全球推广,比如推动混动技术“全球普惠”。


这种做法很务实。在海外市场,单纯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够,必须建立技术护城河。奇瑞通过本地化研发中心,针对不同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这种深度本地化才是其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在阿联酋等中东市场,奇瑞汽车的占有率已经超过路虎等老牌欧美品牌,成为仅次于少数几个核心日系品牌的汽车厂商。未来,在差异化和本土化产品加持下,市场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市场竞争中的机会与挑战

虽然技术实力雄厚,但奇瑞在智能化赛道上依然面临激烈竞争。特别是在智能座舱和城市NOA领域,与华为、小鹏等相比还需要加快落地速度。不过,奇瑞选择将高速NOA作为标配、城市NOA作为选配的务实策略,在现阶段可能更符合大多数用户的实际需求。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奇瑞港股上市后获得了更多国际资本关注,这为其技术投入提供了弹药。但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销量,特别是在国内新能源市场获得更大份额,仍是奇瑞需要解决的课题。

这场创新大会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奇瑞——它不再满足于扮演追随者,而是明确表达了参与制定行业规则的意愿。在不少企业仍聚焦于眼前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时,奇瑞选择将更多资源投入技术研发的长期赛道。这一战略选择,其实在企业发展早期就已埋下伏笔。

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我看到了这个芜湖品牌的真正野心-有驾

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奇瑞在安徽芜湖由几间旧工棚起步。其首款轿车“风云”的研发过程极为艰难。由于缺乏技术积累,团队购买了一台二手奔驰E级轿车作为样车进行拆解、测绘和研究。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工程师们依靠手工方式,逐步掌握整车设计与制造技术。1999年,第一台“风云”轿车顺利下线。该车型以接近中级车的尺寸和低于主流合资品牌的价格进入市场,打破了当时由桑塔纳、捷达、富康所主导的格局,成为奇瑞打开市场的关键产品。

“风云”之后,奇瑞继续推进自主技术研发。随后推出的“旗云”车型,搭载了与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开发、知识产权归属奇瑞的ACTECO发动机。这是国内车企在核心动力总成技术上的重要尝试,标志着奇瑞从整车组装向核心零部件研发的战略延伸。尽管早期产品在工艺和品质上仍有不足,尽管后来QQ等车型的成功让奇瑞在微型车领域获得巨大声量,但那段从逆向工程到自主开发的创业阶段,确实培养了奇瑞在整车集成和动力研发方面的基础能力。

从在工棚中拆解样车、手工打造“风云”,到逐步构建起自主发动机研发能力,早期这段技术攻坚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奇瑞注重研发的企业性格。如今,面对行业变革,奇瑞再次将重心转向技术深耕,不论是推出新平台、新能源系统还是加速全球化布局,都可视为其对早期技术路径的一种延续与升级。这条路或许漫长,但确是企业构建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特别是在品牌高端化和智能化落地方面还需要更多突破,但奇瑞展现出的技术底蕴和生态思维,已经为它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赢得了重要筹码。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快速量产落地,奇瑞完全有潜力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