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这几年杀疯了,尤其是最近一年,买纯电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满大街的新能源车看得人眼花缭乱。你只要到4S店或者新势力的展厅随便一坐,就会发现,选插混的还是中年稳重派多,但要说买纯电,十有八九是年轻人,而且一水儿奔着新势力去。别看那些老牌传统车企名头大,纯电车却偏偏卖不过这些“后起之秀”,这事还真不是偶然。
一上来,得说说智能化这档子事儿。对于不少九零后、零零后来说,买车就跟买手机差不多,什么智能大屏、语音助手、自动驾驶,全套都得到位。传统车企咋办呢?大部分就像租来的手艺,只能靠供应商给一套成熟方案,啥都现成拿来用。系统慢点、反应卡一点,厂家还没法自己改,得求人家供应商点头同意。合着车还没开多久,光操作个导航都累得一头汗,这体验搁谁谁烦心。
你要说新势力车厂就俩字:自研。无论是像特斯拉、还是理想、蔚来,全靠自己招兵买马,把一大堆码农招进来,软件、硬件都自己捣鼓。更新跟下饺子似的,昨天用着一般,今天刷个机立马功能就升级了。什么自动泊车、智能语音这些,改起来说来就来,用户吐槽什么,马上跟进优化。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和买个常更新大礼包的手机没区别,新鲜感拉满。
传统车企有些思维还活在化油器那个年代。车机系统祖传拉胯,UI看着就像七八年前的山寨安卓平板,想远程控制一下空调、查看电量,APP各种转圈圈,点半天都不带理人的。要钱也舍得张嘴,一辆纯电还挺贵,感觉就像买了个只会开、不爱理你的“铁疙瘩”。不少年轻人直呼,“不如买个新势力,至少能花钱买个明白”。
再看看新势力这些品牌,软件更新频率绝了。理想不声不响,一个月小改,三个月大升级。新功能哗哗加,老毛病说改就改,什么高速NOA、城市领航、远程召唤,几个月下来车就不是原来的车了。年轻人就吃这一套,买了理想、哪吒、极氪,每天都盼着“车机推送新花样”,有种“养成”的快感。
老牌传统车企业做车,思路还停留在“甩手掌柜”。很多纯电车型,软件功能随提随有,买的时候啥配置,三年后还是那个样;自动驾驶?更新?想都别想。对年轻人来说,买这种车跟买台老年机差不多,敢情用几个月就腻了。没点新意,生活怎么有盼头?
说到这里,传统车企还有活路吗?别急,真有。比亚迪就干了件大事。不但彻底放弃了燃油车,连技术路线都往新能源靠拢,光去年就宣布不造油车。这可不是嘴上说说,比亚迪纯电车的升级节奏现在跟新势力有一拼。今年一到夏天,车机升级、油耗管理、智能泊车,连续三波更新,整个车主圈直接“沸腾”了。搞得现在宋、海豹这些纯电SUV、轿车,销量直追混动车,成了大街小巷的新流量。
归根到底,现在买车的年轻人看重两件事,一个是智能配置是不是自己玩得转,另一个是车是不是像手机那样能持续升级,永远不“旧”。智能化拼的是品牌的软件功底,升级能力靠得是开发团队的硬实力。新势力全靠更新和新功能“拉粉”,短短一年杀出重围。传统车企如果光指望老一套,浑身上下都写着“时代的眼泪”,被年轻人嫌弃也算不上冤枉。
不少人问,传统车企为啥做不好纯电?说白了,他们技术栈老化,节奏慢半拍。做发动机他们是大佬,做芯片改软件,转身慢得像老牛拖破车。遇到问题得先层层报批,再等海外母公司同意,经常拉胯到令人发指。新势力直接客户端收集意见,三天两头就给用户推送惊喜。你说年轻人选哪个?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也不是说新势力就没有毛病,包括有些小厂还靠贴牌、组装,APP做得稀烂、质量也跟不上。但智能化升级上确实能打,尤其是头部那三四家,软件自研能力甩大部分老牌车企几条街。有的车型刚上市就能推送高阶自动驾驶,有的小众功能直接变成主打卖点。对比传统车企憋足劲造个“电壳油车”,年轻人更愿意买未来能升级的智能电车。
再说一遍,比亚迪属于传统阵营中最会转型的。放弃油车说干就干,接着大搞技术团队,一波三折地补齐了车机、自动驾驶等短板,目前连OTA(也就是远程升级)也搞得相当溜。前年还觉得比亚迪的软件和UI土,现在也能直接拉进新势力阵营。销量一看,纯电车型已经甩开欧美一众老大哥,连自家的插混都要让路。
剩下那些传统车厂,要么还在纠结要不要造油车,要么用油车底盘硬塞电池,软件外包、系统长期不升级,全靠原来的油车老用户撑场面。这种做法搁以前还能混一混电动江湖,现在年轻人买车货比三家,传统车企再不觉悟,迟早掉队。
年轻人的选择说到底很直接:既然花钱买车,凭什么不体验新科技、不享受更新服务,难道还要被绑死在冰冷的功能表里?车厂不下决心变革,就只能靠情怀吃老本。比亚迪用实际成绩证明,只要掉头快、肯改,照样能把翻身仗打赢。
说白了,新能源大潮之下,真正跑赢的不是“出身”新还是老,而是谁更懂年轻人“要什么”。新势力用智能和升级把话语权抢了过去,比亚迪靠大幅转型站回了牌桌,剩下那些犹豫不决的传统大厂,只能干瞪眼看流量跑掉。
说到最后,现在的车市其实很简单——有本事让车像手机一样越用越好,自然有人买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