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三季报亏损31%,新能源转型存亡之机迫在眉睫!

别看起来不痛不痒,一份财报就能让整个市场鸡飞狗跳。2025年10月24日,长城汽车交出了令人咋舌的成绩单:前三季度盈利同比暴跌31.23%,净利润缩水至22.98亿元。这数据真是让人咂舌,再细看更是让小股民们夜不能寐——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是跳水了34.39%,只有18.94亿元。到底是什么让这家名气颇大的车企陷入窘境?更残酷的问题摆在面前,当新能源赛道从曾经的“大肥肉”变成如今的“存量绞杀”时,高喊转型的长城汽车,是否已经陷入困局?而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巨头的快速崛起,又是否会掐断长城的“未来梦”?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场汽车行业的“存量战争”背后的故事。

长城汽车三季报亏损31%,新能源转型存亡之机迫在眉睫!-有驾

竞争,素来是技术进步的助推剂,但在长城汽车的转型道路上,这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夺命的较量。一边是比亚迪、电车巨头特斯拉高歌猛进,销量与技术一路狂奔;而另一边,腰杆曾经挺得很直的长城汽车,却在新能源赛道上步履蹒跚。其新能源车销量仅占比12.7%,而比亚迪早已超80%,甚至吉利和广汽这样的传统车企都达到了35%和22%。这可好比在千米赛跑中,别人已经冲刺到终点,长城还在百米处喘着粗气。不仅销量失色,长城汽车的技术路线选择更是备受争议。其押注的氢燃料电池技术远未商业化,反观纯电技术却因“慢半拍”错失良机。

公司的策略也并非毫无亮点。为了迎战新能源挑战,长城选择了一条高投入、高宣传的“烧钱模式”,第三季度疯狂加码销售费用到79.48亿元,硬是比去年同期激增了55.6%。这不禁让投资者好奇:“烧钱”就能轻松逆袭吗?尤其当净利润同时暴跌接近六成时,还能有底气继续昂首阔步?更重要的是,如此大刀阔斧的渠道改革何时才能看到成效?长城并未给出答案,但资本市场早已反应过来——股价三季度已跌了12%,明显跑输汽车行业指数。问题端倪初现,却还有许多谜团等待揭开。

长城汽车三季报亏损31%,新能源转型存亡之机迫在眉睫!-有驾

要探究这场“输不起”的转型战役,首先得看清事件背后的层层逻辑。长城的成绩单虽惨,细剖却能发现一些倔强地“亮眼”的数据。公司前三季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到了213.86亿元,同比增长了50.9%。听起来不错吧?可是细看财报,就像剥开一层洋葱,你会发现这数据并不完全光鲜。长城的现金流大量流入是因其直营模式大力推行产生的现款收账,比如坦克品牌的直营店预售。但公司为了从供应链波动中自保,也不得不备货增加,导致存货规模激增了16.2%,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净额甚至减少了75.98亿元。“烧钱救市”的策略看起来像止血一样,并未能真正止住问题的根源。

再看长城的新能源车市场表现,销量结构也是槽点满满。前三季度卖出去的新能源汽车仅有18.6万辆,其中纯电车型只占了15%。反观行业巨头比亚迪,早就全面布局纯电并斩获消费者口碑,而长城的纯电表现却拖累整体毛利率的下滑,从去年同期的18.3%跌至16.2%。一些车主更是吐槽道:“车子是挺好但稍微研究下平衡成本和续航都让人失望。”普通消费者很诚实,不会花钱买“将就”。问题在于,长城能否快速解决这些技术上的短板?

长城汽车三季报亏损31%,新能源转型存亡之机迫在眉睫!-有驾

事情还远没结束,表面上的高昂投入其实藏着企业“虚弱”的本质。尽管长城三季度报称直营模式提高了现款收账能力,但从更细的现金流数据可以看到,其在供应链和资金安排上问题不少。其存货规模扩大了近17%,显示公司在积压库存方面压力加剧,甚至通过占用供应商资金来缓解自身现金支出压力。这种短期“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无疑是为后期埋下隐患。再加上筹资现金流大幅萎缩,仅靠借款收入难以支撑其高昂的转型成本。长城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市场对其转型逻辑也提出质疑。不少分析师认为长城的两条腿战略是“瞻前顾后”,一边投大量资源押注氢燃料电池,另一边又跟进纯电技术。这种分散资源的行为不仅影响效率,还让公司在两大市场中都无法建立绝对优势。就像考试时复习了语文又想背数学公式,结果理科没拿高分,文科也没有优秀。还记得诺基亚当年的“掉队”故事吗?这个曾经的行业标杆,正是因技术创新步伐散乱而被时代淘汰。如今的长城,是否也正在步入类似困境?

就在市场陷入悲观时,长城却暗藏一个惊天大逆袭计划:截至第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的增长中,多数由预收款增加带来的。这说明一个细节——消费者对其一些新兴品牌如坦克车型的市场反响尚可。公司还表示将加速新能源产品线布局,预计到2026年推出5款纯电车型。悬念来了,这战略是否会拯救长城于水火?

矛盾也出现在这里。透过财报分析,长城的渠道改革目前更像是临时抱佛脚。直营模式下的“直连用户”,是否能真正解决成本高昂问题?还是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头换面,做不彻底的改革?业界的争议越发激烈。有人支持长城“短痛换长治”,也有人认为这是过于保守的尝试。“烧钱”能否带来长期的用户忠诚和销量上涨尚且未知,但“筹钱救火”的过程却显得更像一种赌注。长城,这次转型可能已近生死关头。

希望是好的,但现实总有新的难题。随着新能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家企业纷纷祭出性价比更高的车型来吸引消费者。长城面对的问题不仅是技术路线,还包括营销模式的自我颠覆。直营模式虽然看似近消费者,但高成本也正在将企业拖入更深的资金困境。并且,准备推出的5款纯电车型,目前还只停留在计划层面。要知道,光喊口号的企业可不少,但真正能够实现变革的却屈指可数。

更让人担忧的是,长城始终未能正面回答市场的一些尖锐问题:氢燃料技术能否成为其未来的王牌?为何新能源销量占比远落后同行?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其转型之路更加不明朗。长城究竟越过了哪些技术障碍?市场还在等待明确答案。

财报中闪烁的亮点,真的能支撑起长城汽车的未来吗?不少批评者指出,长城的高昂营销费用和现金流管理看似在“挽救实力”,但实际上却是“拆东补西”的短期自救行为。这不禁让人质疑,是否长城汽车将过多资源集中于营销,而忽略了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毕竟再好的广告都抵不过一款真正优秀的车。直白地说,如果长城不能彻底改变现状,它可能还得继续烧钱,甚至烧到耗尽最后一条出路。

长城汽车的转型现在看来问题重重。技术路线分散、营销费用过高、现金流管理脆弱,这些都成了拖累它的问题。你觉得以这家车企的现状,未来三年真的能推出5款新车吗?转型的时代除了口号,更需要扎实的执行。你认为长城汽车的“高举高打”,还能让它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吗?欢迎留言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