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搞不懂汉L为啥火不起来。说实话,我刚翻了下笔记,对比了几张图,才觉得问题不止一点点。先说说那张对比图,右边的汉L,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吗?说实话,实操体验告诉我,远比别人想象的复杂。
记得我有次和朋友在4S店等售后,他盯着汉L的前脸嘟囔:这拼贴感,设计师是不是越改越难看了?我当时还不以为然,想着新车型换设计,更新换代这么正常。后来自己多看了几轮,也多和几个业内老友、修理工聊了聊,才意识到问题找得更深。
先说说外观。汉刚推出时,那设计真是惊艳。当时新能源市场刚起步,竞争少得可怜,汉一个碾压,大杀四方。外观硬实力摆那,配合2920的轴距,4995的车长,整体比例超协调,尤其是内饰中那块钢琴烤漆,简直成了传家宝,没人敢挑刺。可现在呢?同价位的比亚迪宋L、蔚来ES6、甚至理想ONE都开始长牙,外观与内饰都日新月异。汉却没怎么长,轴距轻微增到约2950(没官方数据,样本少,估算),车长还得用4995撑面子,跟同级别的3050以上长轴距比,乏力感立刻出来了。
我一度以为汉L是加长版,毕竟L标已经亮明身份了。结果发现根本没真正加长多少,感觉有点名不副实。把这个说清楚,就有点像某厂学徒做的改良版蛋糕,形制没变,只是蛋糕面上撒了点糖霜,外表看着差不多,核心口感没实质改变。
楼上朋友说,没改没错啊,沿用汉那外观,诶,换个更长轴距和更猛续航就行了。对啊,我也赞成,我自己之前文章里有点往大里说,觉得他们改一改总比原地踏步强,结果后来想想,核心竞争力没了,设计折腾得反倒丢了原本的精髓,这就像研发里,一味追求新,着急上马新特性,结果核心需求满足不了,最后连客户都离开。
说到续航,我得更正一个之前说法。之前提过续航提升空间大,但实际体验下来,我们从305公里到350公里,表面上增长15%,关键是电池组没显著升级,只靠软件调节,这种提升如同打了鸡血的虚胖,没啥实际意义。更别说市面上同价位PX5、秦Plus DM-i这些,实际场景续航400+轻松。
小插曲聊回供应链,有次给我打电话修车的老李感叹:这车型都卡着芯片涨价,换换个马达都难,更别提轴距拉长和车身强化了。供应链慢半拍,研发时间紧,压根没法做翻天覆地的更新。你想想,如果研发是做菜,车企给的材料不新鲜,再多厨师也做不出新花样。
再说内饰改动,汉L把原先的钢琴烤漆内饰轻轻改了个版,材料质感有所提升,但手感和耐用度我觉得没那么大惊喜。经常接触的销售说,客户反馈,表面漂亮,但一旦用久了,手印、划痕显得更多。这让我忍不住想问,你们家为什么不把钢琴烤漆做得更耐用?
而且你看最近汉L和唐L的前脸设计,业内普遍评价很拉胯,我确实有点质疑他们设计部门和市场部门沟通是不是卡了壳,毕竟客户喜欢的风格和他们自己拿捏的颜值存在偏差。甩出去的设计稿我也没看见,有点像设计师内心小宇宙爆发了,却没人拉住。
话说回来,这让我想起那次某次展会上,人家一位资深媒体朋友说:现在豪华新能源设计,第一看颜值,第二看续航,第三才是智能配置。你让第一二点没跟得上,谈智能都尴尬。我觉得这话没毛病。
汉L的问题在于,没有实际把车长和轴距放大,最大的卖点掰成一个空壳,L名号反而成了笑话。还不如老老实实叫汉Plus,省得弄得大家期待高了,结果被丰田那种稳扎稳打的感觉碾压。
话又说回来,汉L的底盘调校、行驶质感还是挺对人味儿的。记得我朋友家里买了辆宋L,开起来沉稳但少了汉L那种凌厉感。这种感觉好坏我说不好,比较主观。但从用户角度,喜欢运动感强烈的肯定不算多,毕竟日常城市走走,舒适更实用。
我先打住这段,突然想问,你们觉得颜值到底是第一要素,还是续航才是王道?换句话说,如果只能选一样,你们会怎么选?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还有个算了的事,我掏手机大致心算了下,如果汉L稍微把车身加长100mm,轴距再拉100mm,估计全车成本至少上浮3%-5%,工厂供应链整体都得重构,包括碰撞测试都得重新做。现在车企为了控制成本,明显不敢轻易动这刀。
贴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在汉L内饰那个中控屏旁,竟然还有细微的缝隙,仔细看都有点不平整,这细节放在万元以下国产车可能无伤大雅,但五六十万这个价位,它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汽车设计和研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哪能一味靠颜值和标签撑场面呢?汉L教会我的,不是美丽的表面,而是核心指标和实际体验的匹配,最终决定了能不能火起来。
你们觉得,这样的复杂美,还能撑多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