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安全感”?在现代社会,“安全感”已经变成和早饭、奶茶、发工资一样的硬通货。人人都想要,企业也想要。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安全感都是以牺牲对方的焦虑为代价,像保险、像摄像头、像996。“你焦虑,所以我保你周全,你出了事,我最多道歉。”但世界上总有些例外,比如比亚迪最近提出的“智能泊车安全兜底”,堪称给用户兜个底,给行业上了一课。
事情起因很简单。前几天,比亚迪在一场盛大的粉丝活动上宣布,所有车型、不论车主、无需额外付费,全面覆盖智能泊车的安全兜底服务。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场公关秀,噱头而已。错了,比亚迪这次是动真格的,还是由董事长王传福“亲自拍板”——这四个字背后,是一个企业决策的果敢和自信。现场没有什么仪式感,更像是“群聊”时,一句话定了大事。那句“所有车辆,一视同仁,全面兜底”,堪比王传福的一锤定音。
当然,作出这个决定也不是拍脑袋。技术团队在内部展示了智能泊车的事故率,百万分之一都不到。数据就像体检报告,清楚写明:身体倍儿棒,根本不虚。这下好了,不用等到智能升级完再开通,也不必区分老车新车,谁买都享受。似乎,比亚迪在讲一句再直接不过的老道理:“什么叫拥有技术自信?就是敢把靠谱写进合同里,以法律责任为代价,实打实给你一个底。”
反观同类的智能驾驶体验,多少品牌把免责说明写得比说明书还长。不出问题,是本分;出了问题,“与厂商无关”。用户在新技术面前,脆弱得像路灯下的流浪猫。可这一次,比亚迪不仅“上保险”,还给了用户一颗“定心丸”。为什么?归根结底,是对自家技术压根不慌。产品力足够强,才有底气担当。
务实一点说,这种“兜底”,表面上是对用户负责,实际上也是在向行业发起挑战。你可以说是对手套路老了,也可以说比亚迪在“反向营销”——像在牌桌上摊开底牌:“我的技术就是好,你敢不敢明说?”而且这招绝非嘴皮子功夫。想象一下,如果别家跟进,没有真功夫,那可就“露怯”了。行业标准因此被无声地提升。比亚迪自己也没退路,那可是明文承诺,不是微信服务号里的“敬请期待”。
顺便一提,背靠强大的生产能力、OTA覆盖和数据搜集,比亚迪的底气也来自于实打实的一线应用。比亚迪智能驾驶车型保有量突破百万,这不是小众实验。说句大白话,“咱们家孩子考了满分,愿意把卷面分摊给全班一起过。”这,就很自信。
有人担心,“费用不设上限”,是不是在冒险?王传福的态度很明确:“技术足够好,风险够低,不怕赔。”这说到底,是一种“反向保险”——保险公司是赌你出事,比亚迪是敢赌你出不了事。天下哪有自掏腰包的便宜?如果真有,也只有对自己技术毫无悬念的企业才敢负这个责任。
你以为企业家都是小心翼翼、算计精明的?不,商业奇迹常常是某个瞬间的坚决。王传福这次的快刀斩乱麻,让人忍不住想起那些“商业传奇”的经典定格:不是理性计算,而是对技术和判断力无可动摇的信赖。想想看,在漫长的技术更迭中,大部分创新昙花一现,就因为“风险兜底”四个字,成了品牌与用户黏度的超级粘合剂。
回头想想,用户到底要的是什么?新技术层出不穷,体验、效率、便捷,每家都有。但最核心的,是安全和信任。比亚迪这次妙就妙在用“一句承诺”与“做得到的自信”达成用户心理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你还想吵技术路线、PK参数、作理论分析,那就等别人讲故事去了。比亚迪用行动告诉大家:“安全感不是讲出来的,是承担出来的。”
比亚迪的智能泊车安全兜底,不只是一次技术宣示,也是一场信任革命。为这个浮躁、套路频出的行业做了一次“反向示范”——用实际负责来对抗普遍的不安。以后,谁还敢说技术创新就一定是“风险自负”?“安全感”终于有了定价权,用户终于可以小心翼翼地放心大胆。
至于以后谁还会效仿,敢不敢承诺如比亚迪,也许这才是中国智造向上的分水岭。真正的技术勇气,不在于造多少炫技功能,而在于真正敢承诺、敢担当。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