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阵痛中的合资车企:两巨头裁员关厂,最高赔偿N+3

转型阵痛中的合资车企:两巨头裁员关厂,高赔偿N+3

作者:车界观察员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车企,如今却深陷转型泥潭,裁员、关厂的消息接踵而至。沃尔沃和上汽大众两大巨头的调整,更是折射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艰难抉择。

沃尔沃中国裁员:3天完成283人“瘦身”

7月初,沃尔沃中国区闪电完成裁员计划,短短3天内裁撤283人,占其在华员工总数的3.5%。此次裁员主要集中在研发、工程制造等核心部门,补偿方案为“N+3”,在业内属于较高标准。

转型阵痛中的合资车企:两巨头裁员关厂,最高赔偿N+3-有驾

背后原因不难理解:一季度沃尔沃在华销量暴跌12%,电动车型EX30和EM90表现惨淡,前5个月合计销量不足700辆。为挽救颓势,沃尔沃甚至不惜大幅降价,XC90等车型终端价近乎“腰斩”,但销量仍未见起色。

上汽大众南京工厂关停:17年辉煌落幕

与此同时,运营17年的上汽大众南京工厂正式关停,3000名员工面临转岗或补偿离职。该工厂曾生产帕萨特等经典车型,但2024年上汽大众产能利用率仅54.8%,关停已成然。

转型阵痛中的合资车企:两巨头裁员关厂,最高赔偿N+3-有驾

员工安置方案包括转岗至仪征工厂、海外调派或“N+1”补偿离职。尽管选择多样,但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让传统车企的调整显得尤为残酷。

合资车企的集体困境

这两起事件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本田、日产、通用等合资品牌纷纷裁员关厂:

广汽本田裁员1700人,占比14%;

东风日产关闭常州工厂;

北京现代4家工厂仅剩1家运营。

数据显示,合资品牌市占率已跌破40%,德系、日系销量同比下滑超8%。新能源转型迟缓、产品竞争力不足,让合资车企在价格战和智能化浪潮中节节败退。

转型阵痛中的合资车企:两巨头裁员关厂,最高赔偿N+3-有驾

转型出路:本土化合作成关键

面对困局,合资车企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

大众入股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电动平台;

本田推出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烨”品牌;

广汽丰田宣布研发、制造全面由中国团队主导。

结语

从“车圈天花板”到“断腕求生”,合资车企的阵痛远未结束。2025年,裁员与关厂或将继续,但只有真正拥抱本土化、加速电动化,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存活。

#每日汽车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