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2025年车市里,出现了一个颇讽刺的画面:
在十几万这个价位,插电混动几乎成了街头巷尾的标配,把合资油车的底盘一口气挤走了大半。
可一旦预算往上提到25万、30万,场面立刻换了风格——
舞台中央站着的,不是插混,而是理想L6、问界M8这些增程式车型,销量一个比一个猛。
反倒是插混,卡在中间,始终冲不上去。
要知道,当初大家对插混的期待可不低,觉得它能帮新能源守住半边天。
结果没想到,它只是撕开了油车的防线,最后捡便宜的,却是增程。
这不是夸张,就拿今年8月份的销量榜来说:
畅销的高端的增程车型,远比你想象中要多。
问界M8一个月就卖了21537辆,直接把奔驰GLC、奥迪Q5都甩在身后;
理想L6、问界M9同样是月销过万,稳稳的大爆款。
再往下看,理想L7、岚图FREE、问界M5、阿维塔07,也都有不错的表现,基本都站稳了“中高端家庭车”的牌桌。
可一换成插混,画风立马变了。
排名前十的车型里,竟然没有一款起售价超过20万的车。
直到第15名,才蹦出来一个领克09,可月销也就7380辆——
别说和问界M8比了,连理想L6的销量都追不上。
再往后翻,能叫得响的插混高端车,几乎只剩的腾势D9、岚图梦想家、别克GL8、高山这些,月销也就是五六千台。
可这些车走的是商务路线,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家用”。
换句话说,在20万以上的家用市场,爆款增程随处可见,而插混车型几乎找不到能打的选手。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我看来,是因为“插混技术”太复杂,但带来的体验又不够惊艳。
说白了,插混要同时兼顾“发动机直驱”和“电池驱动”。
虽然听起来很全面,但实际就是“两头都要管”——
结果是,油耗是省下来了,可靠性却打了折扣;高速上,甚至可能出现动力衔接不畅的“失速感”。
而在城市里开呢,又因为纯电续航短,体验感远不如电车丝滑。
反观增程,就简单干脆多了。
它本质还是一台纯电车,只是多了个增程器给电池补能。
驱动逻辑纯粹,以电为主,所以开起来平顺、安静,还能拉长续航。
更关键的是,电量充足,不需要为能耗瞻前顾后,各种舒适性和智能化配置都能放心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买理想、问界的车主,甚至觉得:
增程车的舒适度完全超过奔驰E级,并且空间还更大,功能更多——出门几乎没短板。
当然,时间来到2025年,很多高端插混,也开始走增程的路子:
纯电续航给够,冰箱彩电大沙发拉满!
但为什么没能复制“高端增程”的辉煌呢?
还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增程车有“标杆”,插混却始终没有。
直白点说就是,理想把“中高端增程车的打法”,彻底跑通了。
它教会了大家,做好空间大、配置全、续航不焦虑,还能照顾全家人的舒适感就行了。
于是乎,“爱国版的理想”、“青春版的理想”接连冒出来,销量也都水涨船高,甚至现在还压过了理想本尊。
但插混车就不同了。
严格意义上,至今没有一款真正破圈的中高端车型。
比亚迪插混虽然销量庞大,但大多集中在十几万的秦、宋、唐;
等价位往上走,领克09、魏牌蓝山这些插混车,虽然口碑不错。
但很可惜,并没能能在市场和用户心智上形成突破,更别说成为标杆。
而没有这样的标杆,就没有故事,更没有归属感,车企的打法也会很乱。
总结来看就是:
插混明明是第一个冲上去的人,却成了最大的“背景板”。
它帮新能源打破了燃油车的神话,可真正拿到掌声的,却是后来者。
这种命运,说悲哀也好,说讽刺也好,都提醒我们一个事实:
在车市里,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谁更会抓住人心,市场永远只相信笑到最后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