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得从一个“暴论”开始:所谓国庆促销,优惠两三千,这不是降价,这是对当代消费者智商的一次精准羞辱。
讲真,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车市又卷了,而是想笑。两三千块钱,在今天这个汽车市场,算钱吗?我差的是这两三千块钱吗?我差的是那二三十万。车企们就像一群已经杀红了眼的修仙者,打到最后发现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约定休战七天,各自摆个地摊,从储物法宝里掏出几颗“辟谷丹”,号称原价一万灵石,现价九千九百九十九,还包邮。
这不叫促销,这叫行为艺术。一种“你看我都这么努力了,你就随便买一买吧”的表演性乞讨。
我们必须先搞明白一个核心,那就是今天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而是掀桌子。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所有人都在底层逻辑上发了疯。比亚迪是怎么玩的?我不赚钱了,我甚至可以亏钱,我就是要你们的命。问界是怎么玩的?华为不造车,但华为要把所有造车的都逼疯。小米是怎么玩的?直接把雷电法王请过来,对着定价体系来了一轮电疗。
在这样一个所有人都已经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威胁对方再不过来就要自我了断的斗兽场里,突然有几个品牌站出来说,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我给你便宜两千块。
就问你感不感动?
我真的会谢。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极其拧巴的心态。一方面,价格战打到现在,很多车企确实被打到了“真·冰点”,不是宣传上的冰点,是财务报表上的冰点。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尤其是那些前线的“碉堡”——经销商们,他们是第一波承受炮火的,价格倒挂,客流稀烂,每天睁眼就是一堆库存和银行利息,心态早就崩了。他们比谁都希望价格能稳住,能喘口气。说起来,楼下便利店的饭团都涨了五毛钱,这世界就没有便宜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不搞点动静又不行。消费者已经被养刁了,胃口大得很。你敢不降价,隔壁就敢多送一个脚垫,哦不,是多送一个“遥遥领先”。在这种氛围里,所有人都被一种惯性推着走,哪怕是装,也得装出降价的样子。
于是,这种两三千块的“压缩毛巾式”优惠就诞生了。看起来是个优惠,实际上你拿热水一泡,发现它就那么点大。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了发一张海报,让销售在朋友圈里有东西可以转,告诉你:“我们过节有活动哦。”至于活动力度?诶,你别问,问就是我们已经很有诚意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特别能理解这种拉扯。就像我一样,嘴上说着要养生,要保温杯里泡枸杞,但到了晚上十一点,还是忍不住点开手机,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电子榨菜。车企也是一样,嘴上喊着“价值”、“品牌”、“用户体验”,身体却很诚实地盯着销量榜,多卖一辆是一辆。
加大,加大,加大。销量必须加大。
所以,经销商说年底冲销量优惠更大,这是一句难得的实话。因为国庆这种节点,大家更多是出来玩的,买车决策周期长,不是一两天能定的。但年底不一样,那是KPI压顶,是真金白银的年终奖,是决定明年还能不能在这个牌桌上玩的生死局。那个时候的降价,才是真的“自爆”,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最终章。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怨妇,对着空气输出。但你仔细想想,这事儿它不就是这么个事儿吗?
当然,这里面还有个玄学问题,就是品牌信仰。比如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说,这车现在优惠两三千。他可能会觉得你在侮辱他。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标,是那个“感觉”,是那个让别人觉得你过得很好的“幻觉”。这种东西,是不能用两三千块来衡量的。同样,一个特斯拉的拥趸,你跟他说隔壁小鹏G6配置更高还便宜,他只会觉得你根本不懂车,不懂马斯克星辰大海的伟大。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的需求根本不是便宜,而是维护信仰的神圣感。你降价,反而稀释了这种神圣。坏了菜了。
所以,说到底,这波所谓的国庆促销,就是一场大型的、心照不宣的集体“整活”。车企需要一个“我在降价”的姿态,经销商需要一个“我们有活动”的借口,而大部分真正想买车的消费者,则在屏幕前冷冷地看着,心里默念:继续演,年底我再来看你们的“期末大戏”。
那对普通人来说,现在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是等年底吗?是,也不是。
真正的最优解,是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让他们打,打得越凶越好。最好打到最后,所有人都哭着喊着“不玩了”,那时候你再进去捡东西。这才是掀桌子时代唯一的生存法则。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而我们,只需要当那个最后去收盒子的。就问你怕不怕?所以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让那些已经杀红眼的“演员们”,再多表演一会儿。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