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一季度成绩单:学霸+富二代+省钱高手
一个学霸兼富二代,居然还是个省钱高手。
现在比亚迪每发一次财报,都在刷新自己的最好成绩。这不,2025年第一季度又来了——
单季收入直接干到1704亿,比去年同期涨了36.35%,又一次把特斯拉甩在身后;短短三个月,就卖出了整整100万辆车,同比增长快60%,平均算下来,每一分钟就能卖出7台车。
不过,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是这些销量和收入猛涨的数据,而是比亚迪在赚得多的同时,花得一点也不多。虽然研发费肯定要花大钱,但销售费、管理费、财务费加起来,跟去年差不多,占总收入的比例反而降了24%以上。也就是说,收入涨了,但开销没跟着涨,这成本控制能力简直绝了!
所以啊,比亚迪第一季度赚了92亿,直接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想想看,既是最会卖车的,又是最会赚钱的,结果还是个省钱高手,这比亚迪也太牛了吧。
比你还优秀的人,还在拼命努力,而你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了?
比亚迪这次交出的成绩单,真的堪称史上最强第一季度财报。
从收入来看,比亚迪一季度赚了1703.6亿,同比涨了36.35%。简单算一下,这个收入水平差不多等于每天净赚19个亿。
比亚迪碾压小鹏和特斯拉
要是拿一季度新势力销量冠军——小鹏汽车来比,比亚迪才用21天就能挣到小鹏2024年全年的收入。而且,比亚迪这季度总的营业收入还是比同期特斯拉的193.35亿美元(约合1411.5亿人民币)要高。
在利润方面,比亚迪一季度的毛利达到了341.85亿元,同比增长了32.1%;整体毛利率是20.07%。
比亚迪一季度研发投入达142.2亿元
在花钱这方面,比亚迪现在越来越注重研发了。今年第一季度,比亚迪花在研发上的钱达到了142.2亿元,比去年增长了34%。这研发费用占了公司总收入的8.35%,换句话说,差不多每天都在研发上投入1.6个亿呢!
比亚迪一季度研发费用超九十一亿
另外那“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加起来都没研发费用高。比亚迪的研发费用总共91.79亿元,占总收入的5.39%,跟去年一季度比,这个比例下降了24.42%。
因为对费用控制得更好,比亚迪的一季度净利润又创新高了,达到了94.43亿元,同比增长97.97%,差不多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呢。
比亚迪平均一天净赚1亿
按照坊间那种大概一算的方法,比亚迪平均一天差不多能净赚1个亿,每分钟就能赚7.3万。
就算刨除那些不算经常发生的收益,比亚迪的归母净利润也有81.72亿,同比暴涨了117.80%。
再说现金方面,到今年一季度末,比亚迪手头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是1174.0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27%。
不过呢,在这些增长的数据里头,也有一个下降的指标,就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只有85.81亿,同比减少了16.1%。
总的来说,比亚迪在第一季度开了个好头,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好的一季度财报。
他们在财报里说,业绩之所以能增长,主要就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得好。
今年来,比亚迪每个月的销量都超过了30万台;前三个月总共卖了100.08万辆,同比增长了59.81%,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7辆车被交付出去。
比亚迪的优势与短板
对于全年要卖550万辆的目标,比亚迪在淡季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接近五分之一的任务,这成绩可是创下历史新高啊。
而且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发展速度更快。今年一季度,它在海外卖出了21万辆车,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还多,占总销量的差不多五分之一呢。
既会赚钱,又能省成本。
今年最早开始拼销量的那些车企里,比亚迪还是那个积极分子。不过和去年不一样,去年靠低价抢市场喊的是“电动车比燃油车便宜”,今年大家发现,车企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拼价格慢慢转到拼技术了。
那么比亚迪是怎么应对的呢?简单说吧,就是扬长避短,把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弥补短板。
比亚迪发布两大成果:超级e平台与兆瓦闪充
一方面呢,比亚迪正在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比亚迪最开始就是靠做电池起家的,所以它最大的优势肯定还是在电动化这块儿。它的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件都是自己研发的。
最近呢,比亚迪又有新动作啦,发布了两个大成果:一个是超级e平台,另一个是“兆瓦闪充”。
这个超级e平台啊,是在去年的e平台3.0 Evo(也就是800V版本)的基础上升级出来的,是全球首个电动车全域千伏架构,整个平台里的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部件都进行了全面升级。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比亚迪专门重新设计了刀片电池的电芯。而且它的闪充电池还重新构建了正负极的离子通道,这样就能支持1000A的充电电流和10C的充电倍率了。
再加上比亚迪自己研发的行业内第一个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充电功率直接提升到了1兆瓦。这样一来,在充电速度上,可以做到5分钟补充400公里的续航,就跟加油一样快,真正实现了“油电同速”。
比亚迪的“省钱之道”
另一方面,比亚迪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对成本的控制。比亚迪的“省钱之道”,大致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首先,它拥有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在上游供应链方面,比亚迪通过参股等方式参与其中,这样既能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又能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至于中游的零部件和整车制造,比亚迪得益于早年在电池制造上的积累,现在至少掌握了70%的零部件自主生产能力,覆盖了“三电”、半导体、模具等关键领域。这种能力大大降低了造车的成本。
再说下游的基础设施、汽车服务和后市场,比亚迪同样进行了全面布局,因此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具有很强的集成优势和话语权。
其次,这与比亚迪已经打下的良好交付基础有很大关系。百万级的销量带来了规模化的生产,这不仅能显著降低单个产品的成本,还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卖得越多,节省的就越多。
而且,大规模交付还能带来规模效应,使得比亚迪在产品定价时更有主动权。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持续迭代。比如刀片电池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简化了生产工艺,DM-i混动系统通过集成化设计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和重量等等。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研发。这些技术的创新和优化可不是能随便省掉的,反而是比亚迪必须大力投入的部分。所以,虽然比亚迪已经在很多方面占据了优势,但它仍然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弥补可能存在的短板,比如智能化方面的不足。
总之,比亚迪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在不断通过研发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力求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比亚迪的“高端化”隐痛
通过自己研发加上跟外部供应商合作,比亚迪推出了三个版本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成功把高阶辅助智能驾驶的价格门槛降到了20万元以下,宣布“科技平权”的新时代到来了。
不过呢,虽然比亚迪很会省钱,但也有一些问题一直没解决,算是它的“隐痛”。
比亚迪特别想要打造“高端化”,一开始是从中低端市场做起,后来还被人贴上了“网约车”的标签。
所以啊,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比亚迪也有了进军高端市场的野心和实力。它用仰望、腾势、方程豹这三个品牌,分别针对不同的价格区间去冲击高端市场。不过跟其他30万元以上价位的品牌比起来,比亚迪在高端市场的影响力还不够大。
就说最近的销量吧,腾势3月份卖了12620辆,同比增长了22.8%;方程豹卖了8051辆,同比暴涨126.8%;而仰望才卖了133辆。
再看单车均价,就算高端车型的定价都在30万以上,比亚迪第一季度的单车均价还是只有16.9万元。要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固有印象,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到,品牌价值也需要慢慢积累。
但不管怎么说,比亚迪在省钱这方面,现在车圈里还真没人能比得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