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元以上纯电市场,一个被高估的“伪命题”?

全文约900字, 阅读时长约3分钟

各位老铁, 最近这段时间, 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35万以上的纯电车市场, 真的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火爆吗?说实话, 跑了这么多年车评, 走访了无数4S店,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所谓的"高端纯电市场", 可能就是个 被过度包装的泡沫 .

市场数据不会说谎

咱们先来看看真实的销量数据吧. 40万以上的纯电车, 每个月的销量才1万出头,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整个新能源市场月销都快100万台了, 高端纯电只占了1%!更让人心里发凉的是, 这1万台里面, 还被各种插混车型和高端MPV分走了大半.

我朋友老张, 去年咬咬牙买了辆40多万的某品牌纯电SUV. 开了一年, 现在想置换, 二手车商直接给他打了个4折. 你说这心情, 能不复杂吗?三年车龄的纯电车, 残值率连燃油车的一半都不到 , 这谁顶得住啊?

说个更扎心的:我去年统计过, 愿意花40万买车的用户, 86%都在担心续航问题. 人家花这么多钱, 要的是什么?要的是 无短板的驾驶体验 啊!结果呢?充电桩覆盖率连加油站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公共充电桩的故障率去年还飙到了44. 6%.

35万元以上纯电市场,一个被高估的“伪命题”?-有驾

消费者需求的错位游戏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 供需错位 !

车企们拼命往车里塞冰箱、彩电、大沙发, 觉得这就是豪华了. 但真正愿意花35万以上买车的用户, 要的不是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要的是 可靠性和便利性 啊!你说一个开惯了BBA的用户, 突然让他适应电动车的各种"个性", 这不是为难人吗?

我采访过不少高端电动车的车主, 大部分人都提到一个问题:服务体验跟不上价格定位 . 花了40多万, 结果充电要排队, 维修要预约, 软件还经常出Bug. 这种体验, 真的配得上这个价格吗?

品牌溢价的天花板

再说说品牌溢价这事儿. 传统豪华品牌搞了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品牌认知, 新势力想靠几年时间就超越, 这现实吗?

我观察了一下, 现在能在35万以上站稳脚跟的, 基本都是 依靠产品差异化 , 而不是品牌溢价. 比如理想的增程式, 蔚来的换电模式, 都是在技术路线上另辟蹊径. 但这种差异化能维持多久?当大家都开始跟进的时候, 先发优势还能保持吗?

35万元以上纯电市场,一个被高估的“伪命题”?-有驾

更关键的是,电动车的技术门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 20万的电车和40万的电车, 开起来的差别真没有20万燃油车和40万燃油车那么大. 三电系统就那么几家供应商, 大家用的技术差不多, 凭什么要多收一倍的钱?

同质化竞争的死胡同

现在高端纯电市场最尴尬的地方在于:技术同质化严重, 但又找不到新的差异化方向 .

自动驾驶?大家都在做, 而且短期内很难有质的突破. 智能座舱?说白了就是个大号平板电脑, 能玩出什么花样?续航里程?物理定律摆在那里, 电池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之前, 大家都差不多.

我跟一个投资圈的朋友聊过, 他说得很直白:现在的高端纯电市场, 就像当年的千团大战, 看起来热闹, 其实大部分玩家都在亏钱赚吆喝 . 真正盈利的没几家, 大家都在烧钱维持市场份额.

35万元以上纯电市场,一个被高估的“伪命题”?-有驾

回归理性的时候到了

说句老实话, 我觉得整个行业都需要 重新审视35万以上纯电市场的价值 了.

与其硬要在这个本来就不存在的"豪华金字塔尖"死磕, 不如老老实实把基础设施做好, 把用户体验做扎实. 换电效率提升三倍, 800V超充桩铺到县城, 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 自然会有用户愿意为真正的价值买单.

我最近跟几个4S店的朋友聊天, 大家都有个共识:现阶段的纯电车, 更适合做家庭的第二辆车 , 而不是唯一的车. 这个定位想清楚了, 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虾哥有话说

最后想说的是, 我并不是在唱衰新能源汽车, 相反, 我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前景. 只是觉得, 与其在一个被人为炒作起来的细分市场里内卷, 不如把注意力放在真正有需求、有价值的领域.

毕竟,市场不会因为你的故事讲得好就买账, 用户也不会因为你的定价高就认为你更有价值 . 回归产品本质, 解决用户痛点, 这才是正道.

你们觉得呢?35万以上的纯电市场, 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命题?欢迎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看法!

35万元以上纯电市场,一个被高估的“伪命题”?-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