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用来驾驶的,不是移动的电视盒子。”近日,法拉利首席执行官贝内代托·维尼亚(Benedetto Vigna)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对当下汽车行业“屏幕军备竞赛”提出尖锐批评,直言“堆砌显示屏只对供应商有利,却让驾驶体验背道而驰”。这番言论犹如投向智能汽车浪潮的一枚硬币,激起行业对“科技与驾驶本质”的深层思考。
反潮流发声:当行业沉迷屏幕,法拉利选择做“逆行者”
维尼亚的批评直指行业乱象:如今部分车企为标榜“智能化”,在车内塞进3块、5块甚至9块显示屏,从仪表盘到后排娱乐系统一应俱全,导致驾驶员视线频繁偏离路面,安全隐患激增。他举例称,某品牌电动车的中控屏面积达47英寸,“堪比客厅电视”,但实际使用中80%的功能使用率不足5%,沦为“昂贵的电子摆设”。
法拉利的坚持体现在产品上:最新发布的SF90 XX Stradale车型,仅保留一块16英寸全液晶仪表盘和必要的触控按键,且仪表盘信息聚焦车速、转速、油量等核心驾驶数据,舍弃导航、视频播放等冗余功能。维尼亚强调:“当驾驶员双手握方向盘、双眼注视路面时,任何干扰都是致命的。法拉利的使命是让驾驶者与机械对话,而非与屏幕互动。”
商业逻辑:供应商的狂欢与车企的“数据焦虑”
车载显示屏的泛滥,本质是供应链与车企博弈的结果。康宁、京东方等屏幕供应商通过技术迭代(如曲面屏、OLED、Mini LED)不断推高产品溢价,一块27英寸4K车载屏成本可达3000美元,毛利率超40%,成为供应链的“现金奶牛”。而车企为迎合消费者对“科技感”的浅层认知,将屏幕数量与级别挂钩——入门级车型标配2块屏,豪华车型则以“屏占比”论高低,形成畸形的价值判断标准。
更深层的原因是车企的“数据焦虑”。通过屏幕内置的触控、摄像头等硬件,车企可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如导航偏好、娱乐选择),用于精准营销或开发付费软件服务。某新势力车企财报显示,其车载系统广告收入年增120%,屏幕成为“移动的数据采集终端”,而驾驶体验则退居次席。
驾驶哲学:机械浪漫与智能时代的平衡术
法拉利的逆势而为,源于其对“驾驶本质”的坚守。在维尼亚看来,汽车的核心魅力在于“人与机械的默契”——发动机的轰鸣声、方向盘的阻尼感、油门踏板的反馈力度,这些不可替代的物理体验,构成了法拉利的品牌灵魂。“当你驾驶LaFerrari在纽北赛道飞驰时,需要的是毫秒级的操控响应,而非分心调整屏幕亮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法拉利拒绝科技。SF90车型搭载的混合动力系统、空气动力学套件均代表行业顶尖水准,其车载系统采用定制化UI设计,所有功能按键均可通过方向盘触控板盲操作,确保驾驶员视线不离路面。维尼亚强调:“智能科技应服务于驾驶,而非喧宾夺主。法拉利的任务是做‘减法’,让每一个功能都有存在的必要。”
行业启示:从“参数竞赛”到“体验重构”
法拉利的理念正在引发小众共鸣。保时捷911 GT3车型同样坚持“极简座舱”设计,其中控屏仅保留必要的车辆状态显示;迈凯伦Artura则通过可翻转仪表盘,让驾驶员自主选择“赛道模式”下的纯数据界面。这些超跑品牌用行动证明: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仍有消费者愿意为“纯粹驾驶”买单。
对大众市场而言,这或许意味着行业需要重新审视“科技配置”的价值标准。当屏幕数量、算力大小不再是竞争焦点,车企才能回归对“驾驶安全”“操作便捷性”“情感共鸣”的深度挖掘。正如维尼亚所言:“汽车不是智能手机的延伸,而是人类追求速度与自由的终极载体。如果忘记这一点,再华丽的屏幕也只是空中楼阁。”
结语:屏幕背后的人性思考
法拉利对车载显示屏的批判,本质是对“技术异化”的反思。当汽车行业被数据、流量、供应链裹挟时,总需要有人提醒:科技的温度,不是冰冷的屏幕数量,而是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洞察。或许正如维尼亚在采访结尾所说:“下次坐进法拉利时,请关掉所有屏幕——你会听到引擎在对你耳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