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问一句,买了台哪吒汽车的朋友,你最近车上的导航还能用吗?能还能听歌、还能用语音助手的不多了吧?为啥?因为你车联网的“水管子”给人家掐住了。一夜之间,很多车主的哪吒车联网突然断网——有人第一反应是手机热点救急,有人直接懵圈:不是说好咱是智能汽车、体验云端大数据生活吗,这怎么断就断了?
网上吵得飞起,一边是哪吒汽车(合众新能源)一脸委屈,说“我们没赖账,我们一直跟对方联想懂的在谈合同、履行协议,怎么说断就断,提前也不打招呼啊!”另一边,联想懂的通信仿佛也有话说,态度那叫一个硬气——人话大概是:“这事怪不到我,公司跟你谈了半年,催了几百遍,你就是不还钱、不交服务费用,不断网咱还算企业吗?别装死,咱是按合同办事!”
说到这儿,问题就浮上来了:到底该不该断?车主权益谁来保障?再高大上的智能,连基本联网都靠“赊账”,咱买车图啥?
你发现没有,这事里没有单纯的好人和坏人。哪吒汽车管理人出来喊冤,也不是毫无道理——公司都进了破产重整程序,现金流困难,摊子大到拖垮了,供应商、用户、贷款方一堆,人人都想先分一杯羹。但你再看联想懂的,从雇佣关系来说,人家是“乙方”,按合同收钱,搭建服务,把数据流量持续供给,每个月还要两头协调——不是“仗义”二字能代表的生意。
但你用正常人思维想一想——要是你是给单位提供午饭的食堂,食材、人工费全垫着,单位半年不给钱,还想天天吃饱喝足,你干不干?公司“困难”,难道维持在你一头上?大家都体谅,最后就是一起等死。说白了,这不是体谅和共情能解决的问题。
可问题的难点就在这,这合同是一头车企,一头通信公司,中间夹着一群“受苦”的消费者。这些车主,出钱买了车权当是买了“智能生活”,刷卡提车时销售怎么说的?“全车智能网联,流量免费,终身升级,无感体验……”结果实际呢?车子才开半年、“体验”变成“限流断网”,而且是消费者啥决定权都没有,连知情权都不给。
你买的是车,还是“服务”?按理说,车联网服务是“车”的一部分,买车时给予了,有法定的“延续义务”。但分期流量、外包服务这种事,协议都是“车企和第三方通信公司”签,你作为消费者就是“被动方”,钱交出去了,万一两家公司闹掰,断网第一枪落在你头上,你除了碎碎念,还能做什么?
很多人到手的不是“智能”,而是“被智能收割”。车本是你的,但交互入口、数据连接、远程服务,乃至个性化推荐、语音助理,全在第三方服务器、外包合同、人家按钮里。刚开始体验没毛病,时间一长,出问题就得“二选一”——要么忍受残缺体验,要么买流量补丁。这和智能手机早年的“运营商定制版”如出一辙,都在“绑定业务”里耍花样。
再说说这次事件的“表面原因”。表面上是个合同违约,付款出问题,服务中断。但实际上,暴露出整个“智能汽车服务”的结构性短板——大家都想做大智能生意,但真正长期维护,谁来埋单?流量红利期大家说“噱头”抢客户,服务合约全是补贴。可一旦日常运营压力来了,账算到用户身上,一刀切说断也敢断,转身就拉“专属流量包”,让你再付钱。
有网友吐槽:“你这不是买车了,是买了个烧钱大礼包,售后随时可能变成智商税。”要说有啥独到见解,我就想问一句:消费者到底有没有退路?“终身流量”这四个字,终的是谁的身?“免费服务”,到底是谁买的单?
当初促销画饼,场景画得一个比一个天花乱坠,“自动驾驶、远程升级、车内KTV”,可一朝公司经营有变,承诺说变就变,让你补流量钱、等着系统维护,这说白了是一种“绑架”。合同是车企和通信公司签的,产品卖出去了,履约没了,最后吃亏始终是最无助的用户。谁能追责?起诉?能拉直线画出因果链再说。现实往往用流程挡住你的愤怒,再用冷漠拖垮你的热情。
更深一层,背后其实是中国新势力造车赛道竞争【太卷了】,很多厂商早期为了抢用户,啥价都敢压,什么承诺都敢说。大环境一紧,盈亏指数噌噌掉头,各种“福利”、“服务”就像烟雾弹,消失得比谁都快。“终身流量”、免费体验的成本谁来持续?不是公司创新,不是技术红利,而是初期把未来收益算账,明里暗里让后来用户埋单呗。
你不觉得现在的造车服务,跟互联网烧钱大战如出一辙?以前是“免费送外卖”,现在是“买就送流量”。但烧到最后,烧不下去,最先砍掉的永远是体验,而绝不会是管理层的分红。一旦服务分包、流量外采,车厂日子好时咱是全家桶,不好时分分钟变成孤儿套餐。你如果没遇上,或许感受不到;但每一个掉线的智能车,都像上了一堂现实主义课:所谓“智能”只是你还能连上服务器,一断,就回到原始社会。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断网,法律上到底谁负责?其实有模糊空间。车企打破产牌,管理人重组抠着扣,第三方供应商就胃疼了,法律上最多“善意履约”,但一分钱不进账,长期白干没人干。用户作为受益方,理论上能主张权益,但你追责企业,流程长、堵点多。搞到最后,车厂、通信公司各执一词,消费者成了两头受气包,要服务只能自掏腰包买包补丁。你想让车厂代付,多半是“自愿捐助”;让通信公司无偿贡献?做梦吧。
说到底,类似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新能源的江湖,远远没到“谁说了算”的地步。未来只会遇到更多这种“智能服务脱节”的状况——只要行业高压竞争,大家都得抓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到那时候,谁能保证你的“智能体验”不会变成“割韭菜工具”?现在这个断流量的事故,或许不过是揭开了表面的遮羞布,以后还有多少售后、多少“永久服务”终止都会陆续上演。
对哪吒、联想懂的这种拉锯,咱一句话:喧哗背后没赢家,只有更难受的消费者。产品起步时的承诺要兑现,是商业伦理,不靠监管、合同,光靠良心不行。当所有人都在营销环节卷到极限,再省就省在运营和体验上,用户“掉线”也只能吞下现实。
大家想一想,咱们到底还该不该为“承诺中的未来感”买单?今后买车,是不是该把“服务持续性”也问明白了?别总相信免费的午餐,更别把“终身”、“不限”当真,否则,总有一天你会在路上发现,自己的智驾不够智能,唯一稳定的,只剩下每月到账的扣费提醒。
现实里,一个合格的消费者,是会在签单时追问“哪些服务有合同保障”,也是会在遇到坑时团结起来,逼迫平台、企业回应。企业总想着流量换人气,不想花钱维持,就得面对“口碑断网”的反噬。
最后多问几个问题,大家掂量一下:你觉得“车联网服务”跟发动机、底盘一样么?买车时的“免费流量”承诺,如果中途被取消,企业有没有法律和道德义务赔偿你?遇到服务故障,售后责任到底归谁?如果没人回应,这类“断链”只会变本加厉,今天是哪吒,明天就可能轮到其他品牌。
这才是真正值得每个人警醒的地方。咱普通人买车,买的不是科技噱头,更不是“后台愿不愿意续命”的权宜之计,而是真正能陪伴自己走远的承诺。希望这次风波之后,不止是哪吒,整个行业都该反思:承诺是金,用户不是韭菜。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