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掌门人爆真相!2亿就能造新能源车,但造好车不容易

吉利汽车当家人李书福近期道出的一番实在话,在汽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称,只要投入两亿资金,工程公司就能打造出外观靓丽的汽车,而且有不少人争着购买。身为从摩托车制造领域起步,一路奋斗并成功将沃尔沃收入囊中的行业资深人士,他的这番话揭示了一个现实: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门槛已显著降低。

以往因传统燃油车核心技术壁垒而被拒之门外的企业,如今都陆续投身到造车领域。像手机制造商、家电行业巨头,甚至航空公司都想在其中获取利益。

吉利掌门人爆真相!2亿就能造新能源车,但造好车不容易-有驾

01 造车门槛大幅降低,谁都能当“造车新贵”

李书福宣称造车容易并非毫无根据。政策放宽为新能源领域开辟了新通道。2020年,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作出修订,直接去除了“设计开发能力”这一要求,企业停产的时间上限也由12个月延长到了24个月。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好比经营一家餐厅,不再硬性规定厨师得具备研发创意菜品的能力,购买现成的配方也能够顺利开业。在电动车领域,作为核心部件的电池、电机以及电控,都有成熟的供应商可供选择,而且底盘也能够实现共享。

最终呈现出各行各业纷纷涌入的态势。小米、华为等手机企业投身其中,就连吉祥航空也推出了名为“吉祥AIR”的车型。有网友戏谑道:“照这样下去,再过两年,会不会快递公司也能涉足造车领域,直接给快递柜安上四个轮子,让它满大街跑呢?”

吉利掌门人爆真相!2亿就能造新能源车,但造好车不容易-有驾

02 表面繁荣下的隐忧:简单造车不等于造好车

不过,能够制造出一辆汽车和能够制造出优质汽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李书福的观点实际上只说对了一部分。据一位资深工程师透露,正规的汽车制造企业在进行安全测试时会消耗上百辆汽车,而一些新兴企业仅使用十辆汽车就完成了测试。

市场中竟出现了“换壳车”现象,不同品牌的车辆,底盘毫无差异,仅仅是更换了外壳。这不禁让人心中生疑:消费者究竟是在购买技术,还是在购买营销故事?

测试所得的数据不会骗人。那些仓促推向市场的汽车,其续航能力常常和官方所宣传的情况存在很大差距。有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言辞犀利地指出:“短距离行驶时看不出问题,长时间行驶就会暴露出真相。”

吉利掌门人爆真相!2亿就能造新能源车,但造好车不容易-有驾

03 吉利自身的教训:从落后到翻身的艰难之路

李书福有资本讲这番话,原因在于吉利曾历经从落后迈向翻身的完整进程。2015年,吉利推行“蓝色吉利行动”,拟定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达到90%。

情况怎样呢?在2020年,吉利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仅有6.8万辆,所占比例低至可怜的5%。而同一时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总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80%。

吉利为何会“开头积极,收尾落后”呢?原因是吉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制造燃油车的思路来生产电动车,甚至还不断推出“燃油车改造为电动车”的车型。这类车是在传统燃油车的平台上直接替换动力系统,在安全性、续航能力以及操控性能方面,都比不上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产品。

直至2021年,李书福才认可转型未获成功,成立极氪品牌背水一战。历经艰难的调整,2023年吉利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48.76万辆,到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提升至88.8万辆。

吉利掌门人爆真相!2亿就能造新能源车,但造好车不容易-有驾

04 生存游戏:从“造得出”到“活下来”的挑战

制造汽车并非难事,然而要在行业中存活下来却颇具挑战。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投入了超过三百亿元的资金,单单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方面,就招募了五百多位专业技术人员。这与仅需两亿元就能造车的理念有着巨大的差距。

李书福执掌的吉利能够实现逆袭,凭借的是从“以数量取胜”的品牌无序状态,转变为集中优质资源打造极氪、银河等关键品牌。在2025年第一季度,吉利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33.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显著提升。

在行业发展的起始阶段,放宽准入条件的确让市场焕发出了活力。然而,当热潮退去,真正能够存续下来的企业,依靠的是技术沉淀、安全规范和用户感受,而非仅仅是营销说辞和华丽表象。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然步入淘汰赛时期。那些单纯依靠资本堆积、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极有可能在不久之后遭遇生存困境。相反,具备完整产业链、坚持投入研发且实施严格品质管控的企业,才能够切实赢得市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