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进行时:利润暴跌、技术出局,BBA还能熬多久
01
最直接的冲击,其实就摆在表面。
今年上半年,宝马利润一下子掉了29%。剩下40亿欧元。奔驰更狠,直接减半,26.88亿欧元。奥迪也撑不住了,下滑37.5%,只剩13.46亿欧元。
乍一看数据,我都有点懵。这仨,真是商学院教科书里的‘不败神话’。现在净利润说掉就掉。销量更别提。宝马少了15%,奔驰少了14%,奥迪也少了10.2%。合起来,一年多亏几十万辆。各家高管,估计头发又少一茬。
有车友问,是不是中国人不喜欢豪华车了。我觉得不是。主要真的是BBA自己跟不上节奏了。
02
说点刺激的吧。你以为BBA铁饭碗?其实它们的日子比你想象中还难。举个例子。
刚毕业那年,我在4S店实习。那时候宝马X5在国内50万以上的SUV里就是‘王座’,不管啥配置,谁都要排队等。现在呢?50万级高端SUV头名,跑到问界M9手里去了。已经11个月蝉联销冠。
曾经的地位,变成过去式。这事放在五年前,我都绝对不信。现在国内新能源50万以上的车,八成都被国产拉走了。BBA一年市场份额又掉了10个百分点。只剩35%。这还是官方销量,私下打折促销更惨。
很扎心啊。以前BBA讲究什么?历史、机械、品牌。现在车友看啥?智驾、座舱、更新速度。宝马最骄傲的全景抬头显示(PHUD),这次竟然让小米先上车量产。奔驰、奥迪拼命和华为、Momenta合作搞智驾。说人话就是,‘光靠过去那点招,不灵了’。
03
电动化和智能化,是现在的‘鄙视链’。挺多人觉得德系就是慢,但慢在哪?
我身边朋友看中纯电豪华,去看奔驰EQ系列。销售自己都说销量少了,半年下来不到9万辆,连总销量的9%都不到。奥迪好一点,给了10万辆,但占比也就13%。宝马凑齐电、混动,总归还只有26%。对比下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经47%了,全球也才20%。BBA这块,明摆着迟缓。
现实是,三家本地的研发、智能化动作全都慢。宝马下一代纯电,还得等到后年落地。奔驰、奥迪也差不多。要命的是,这段时间中国品牌已经把高端体验、智驾体验卷出来了。新技术一上来,过去的价格、光环都不值钱了。
更让BBA郁闷的是,品牌溢价守不住。比如去年奔驰单车成交均价还有43.1万。这一年直接掉了7%,宝马、奥迪也都往下滑到了34和29万。高价卖不掉了,只能打折。
04
其实BBA不是没人看清问题。换了谁都能明白。你看,奔驰和Momenta下场研发大脑,奥迪主动用华为智驾,宝马找了中国AI公司DeepSeek帮忙。他们现在也知道,未来‘能不能活’,不看总部愿不愿意给钱,而是彻底融入本地技术圈。
不过,这道题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你行动慢一拍,用户就跑了。大家的钱包都挺明智。现在买车,真就是用脚投票。
这不只是销量或者价格这么简单。归根结底,谁决定‘豪华’定义,权力归谁。以前BBA一家说了算。现在大家更看配置、科技、体验合不合适。你标再大,用户不感冒,也得服气。
05
我得说说身边真实的案例。
同事小李前两个月想买宝马3系。看了配置单,选装太多,重点功能还得加钱,这么一算,落地二十五六,还不如去试试国产高端新能源。他最后买了问界M7。理由很简单:一进车就大屏幕、座椅能调一千种,语音能用,智驾辅助也多。人家一句话——‘谁还为那点标志买单’。
其实早在油车时代,德系靠技术壁垒吊打市场。V6、V8发动机算特权。现在换成电机和智能,大部分零部件供应商都换成国内的了。电池、座舱、软件啥都能本土化。拼的是更新速度和体验。小米量产PHUD比宝马还快,说白了体制太重反而成了负担。
你以为BBA不自信吗?实际上很多BBA车主自己当键盘侠,说A4L就是‘30万买标’,驾驶和科技都没多少提升,反而让人觉得投的钱不值。
06
顺便提个反方向的观点。有网友说:’BBA那么久历史,不会被小厂随便超掉。’我觉得可以聊聊。
一方面,确实BBA的豪华感和路面气场还是有,技术老底子在那摆着。二手保值率短期内也还凑合。但反过来看,现在高端新能源车型,比如问界M9、理想L9,智能和体验完全不输。只要新势力解决售后和质量口碑,BBA壁垒会慢慢被蚕食。
品牌不再是铁饭碗。能留下来的,得靠体验和创新。这个游戏的主角,换人快得很。
07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讲BBA在中国现状,那就是:从金字塔顶走下来,跟大家一起挤地铁的过程。’豪华’两个字不值钱了,能不能卷出新东西,比拼的不是谁历史久,而是谁更了解中国市场。
今天中国汽车圈,比的已经不是谁车标好看,而是谁体验好、谁适应快。谁敢改变,谁活得久,谁慢一步,没人买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