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按下暂停键:当库存车能卖三个月,汽车业的冬天有多冷?
深圳坪山工厂的流水线突然安静了。往常周末加班的焊装车间里,机器人手臂悬在半空,工人们破天荒地迎来了双休——不是福利,而是比亚迪官方一纸停产通知。更扎眼的是经销商仓库:密密麻麻的王朝系列新能源车堆到停车场边缘,销售经理苦笑着算账:“按现在这销量,光消化库存就得仨月。”
这可不是什么局部降温。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直逼62%,创下三年新高。隔壁特斯拉上海工厂早悄悄缩减了班次,理想汽车被曝砍掉30%应届生offer,小鹏的供应商大会上,采购总监把茶杯往桌上一顿:“降价?先问问我们车间还能不能开机!”
价格战打光子弹,消费者却在等下一轮降价 年初那场“电比油低”的厮杀恍如昨日。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7.98万起售的横幅还没撤下,吉利银河L7就甩出“限时直降2万”的王炸。可当所有玩家都赤膊上阵时,消费者反而捂紧了钱包。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那条被疯转的朋友道破天机:“现在进4S店的顾客,十个里有八个在问‘月底会不会更便宜’。”
更戏剧性的是技术迭代的“反噬”。宁德时代刚发布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比刀片电池高出15%,这让准备下单汉EV的准车主们集体陷入纠结。知乎上有个热门讨论:“现在买比亚迪,会不会像当年买4G手机,半年后5G就普及了?”评论区最高赞回答透着无奈:“等等党永远不亏,可车企的现金流等不起啊。”
供应链上的多米诺骨牌 走进浙江台州的模具厂,老板老陈指着角落里覆灰的冲压机直摇头:“去年这时候三班倒赶工,现在?比亚迪的订单量只剩三分之一。”更下游的电池隔膜供应商更惨,某上市公司财报里藏着句耐人寻味的备注:“Q2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2亿元”——翻译成人话就是:屯的货不值钱了。
行业老炮儿们嗅到了2014年的味道。那一年燃油车库存压顶,东风标致307甚至出现“买一送一”的荒诞促销。但这次不同的是,新能源车的沉没成本高得吓人。某券商分析师在电话会议里算过账:“现在每辆积压的EV,每月仓储成本就吃掉2000块利润,更别提电池日历寿命的折损。”
当“弯道超车”遇上“弯道堵车” 政策层面吹来的暖风似乎赶不上市场结冰的速度。财政部刚延长的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被网友调侃成“给ICU病人输葡萄糖”。而地方补贴的骚操作更让人啼笑皆非——某二线城市规定“必须用本地充电桩才能申领补贴”,结果被扒出全市充电桩数量还没公交站台多。
或许最值得玩味的是资本市场态度。尽管比亚迪财报里“营收增长28%”的字样很漂亮,但机构们盯着的却是另一个数字: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骤降40%。有位基金经理的吐槽在圈内流传:“现在新能源赛道就像早高峰的北五环,看着都是车,其实谁也动不了。”
(这里本可以总结,但说好的“不做总结”对吧?)所以问题来了:当“金九银十”变成“铜九铁十”,你家楼下那间去年还灯火通明的比亚迪展厅,现在几点关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