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我用6500元购入一辆摩托车。现在只留下这张购车发票

1994年3月,我用6500元购入一辆摩托车。现在只留下这张购车发票-有驾

1992年,全国私人摩托车年销量不过十几万辆,而如今只要有驾照,几乎家家都能轻松拥有一辆。30年前的县城大街,摩托车稀罕得像天上掉下的陨石,有一辆简直就像村头老王中了一百万。可为啥摩托车一度成了身份象征?后来又怎样悄无声息地退出舞台?一个家庭与一辆重庆80究竟经历了什么跌宕起伏?别着急,咱们一层层扒给你听!

一辆摩托车引发的家庭大战拉开了序幕。男人梦想着摩托带来的自由与速度,女人则死守着钱包,大声疾呼:“家里就这点钱,你还想骑摩托?”买还是不买?买贵的豪爵125还是买实惠的重庆80?摩托车成了感情博弈的战场。一场代步工具小小的选择,背后隐含了父母的支持、夫妻的拉锯,还裹挟着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与羁绊。一切仿佛找到了解决出口,但这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1994年3月,我用6500元购入一辆摩托车。现在只留下这张购车发票-有驾

时间拉回到那个爆竹声里充满希望的春节,一个普通人路遇神气的同事,“叮铃铃——”清脆的摩托声,如一记重锤砸进了心窝。当时的摩托车不只是代步工具,简直是“县城奔驰”,能让你在人群里自带光环,孩子们争相围观,羡慕的眼神能把车漆烤糊。可是,现实很骨感。工资月月清零,日子精打细算。买摩托成了天平上的秤砣——一边是“想家、爱子”的情感拉力,一边是数字账本蹦出的“你还买得起吗”的冷漠声音。父母一边劝:“这个年纪,这点钱,该花得就得花!”妻子却把目光锁定在价格表上,“能不能少一点?再便宜也许也行……”结果,重庆80成了家庭的妥协产物,动力没豪爵猛,但总算让全家人都下得了台。

1994年3月,我用6500元购入一辆摩托车。现在只留下这张购车发票-有驾

暂时的平静降临,摩托车终于骑回了家,院子里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水下的漩涡还在打转。儿子开心地爬上爬下,左邻右舍投来羡慕的目光,自家孩子哭着要“和爸一块骑”。妻子晚上嘴里说“挺好的”,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还得再省点别的。“一辆摩托,能翻腾多大浪?”有人不以为然,觉得这不过是男人的“虚荣秀”,享受几天新鲜劲儿,早晚还得收敛。但表象的风平浪静里,夫妻间曾经为“买摩托”吵过的架,还在心头悬着。经济压力没有消失,只不过又被新鲜感暂时压下。

文化课没落下,骑摩托去考研成了传奇。一辆重庆80,陪着年轻人披星戴月地奔赴考点,背上书包像武侠片里的行侠仗剑。一路风尘仆仆,考研盖章、人情世故、父母理解、老婆包容全绑在了一辆二冲程小机器上。最难的是,正是这辆“低配版”摩托,在最苦最累为梦想搏一把的时候,载着一家人笑着回家,又载着主人迎接考研成功的消息。那一刻,摩托已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它成了青春奋斗、家庭亲情的共同见证。刚才还嫌弃动力不足,这会儿却连排气管都是香的。前文埋下的“省钱买摩托”变成了“省下来的每一分,都成为此刻幸福的底气”,你说奇不奇?

1994年3月,我用6500元购入一辆摩托车。现在只留下这张购车发票-有驾

好景不长。多年后,摩托车开始落灰,地下室成了它的新家。高铁动辄一百六,高速路一通到底,谁还靠摩托长途通勤?小车进了家,摩托慢慢沦为“碍事物品”,成了家人眼中“卖掉吧,省得占地儿”的冗余存在。儿子长大了,骑电动车都嫌慢,也没人再提买摩托是多大的荣耀。偶尔搬家,才在角落里翻出那本泛黄红色发票,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仿佛按下了回忆的快门。可是,现实并不浪漫:摩托被低价“转让”,新鲜劲没了,“主角光环”也早已黯淡。谁还记得,最初它给一家人带来的兴奋和希望?

那辆当年的重庆80,不过是一堆铁和塑料,真值得大张旗鼓地怀念?有人觉得,动不动就要“情怀杀”,是不是太矫情?当年省吃俭用买摩托的决绝,如今回头也许只是一场笑话:花那么大力气买个代步车,不就是满足虚荣心吗?更别说后来的二手贱卖、弃之无用,简直笑话一场。有人鼓吹“再贵的物件也比不过时间”,可现实一点儿温情没留给那辆摩托,丢了就丢了。而你要真觉得这是一段多了不起的奋斗史,那可真得感谢当年物质条件匮乏、消费欲望稀少,否则哪谈得上“全家围着一辆摩托转”?现在笑得牙掉。

你觉得,“一辆摩托见证一个家庭的光辉岁月”,到底是真的有情怀,还是纯粹在消费苦难赚同情?当年的珍贵记忆,在今天看来是不是鸡肋?有人说,温情是被怀旧滤镜美化的鸡毛蒜皮,另一些人却坚持只要你曾经为之奋斗过,就值得被记住。你怎么是摩托承载了青春,还是人们在为逝去的年代找借口?来说说你的看法,到底是物是人非让我们唏嘘,还是生活本就该一路向前不回头?欢迎留言,别吝啬你的想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