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款叫做智己LS6的新能源车开始在全国各地让大家试驾了。
按理说,新车上市前搞试驾活动是常规操作,没什么稀奇的。
但这次智己的宣传有点不一样,它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叫“中央圣马丁美学”。
很多人一听可能就犯嘀咕了,中央圣马丁,那不是世界顶级的艺术设计学院吗?
就是那个培养出无数时尚界大腕的地方,怎么跟一辆咱们老百姓开的家用车扯上关系了?
这究竟是实实在在地在设计上下了功夫,还是车企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听起来更高级,特意包装出来的一个概念呢?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一个汽车品牌,尤其是一个正在努力向上走的中国品牌,敢于把“美学”和“艺术”这样的词摆在台面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体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评价一辆国产车,聊的更多的是性价比、是配置、是续航里程,很少会把“设计感”作为首要的评判标准。
但现在情况变了,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和文化实力的提升,大家的审美需求也水涨船高,一辆车不光要好开、实用,还得好看,得有自己的风格和品味。
智己LS6这次选择和中央圣马丁合作,其实就是想告诉市场:我这辆车,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代步工具,我想成为一个能代表都市新风尚的“移动艺术品”。
那么,这种艺术感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宣传资料里提到了一点,叫“打破传统圆润线条的束缚”。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咱们可以把它具象化一下。
你可以回想一下路上跑的很多SUV,为了显得空间大、看起来温和,车身线条都设计得比较圆润饱满,就像一个白白胖胖的“暖男”,虽然有亲和力,但看多了难免觉得有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而智己LS6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它更像一个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身姿挺拔的都市精英。
它的车身侧面有一条非常干脆利落的腰线,从车头一直延伸到车尾,中间没有任何多余的弧度,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速度感和力量感。
这种设计,在生产工艺上的难度其实更高,因为要保证这么长一条直线在钢板上冲压得完美无瑕,对模具的精度要求极高。
但它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让这辆车的气质立刻变得与众不同,充满了现代都市所推崇的那种干练和高效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那个听起来更“高深”的“黄金分割1.618”。
这个词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了?
毕竟这是艺术和建筑领域里的经典法则,用在一辆汽车上,能有多大作用呢?
其实,作用还真不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黄金分割,本质上是一种让人的眼睛看起来最舒服、最和谐的比例。
当设计师把这个比例应用到车身设计上时,比如车窗的高度和整个车身侧面的比例,车轮的大小和车高的比例,它首先解决了一个视觉协调性的问题。
智己LS6的车长接近4米9,轴距达到了2950毫米,这在同级别里算是个不小的块头了。
但你从侧面看过去,并不会觉得它笨重,反而有一种向前俯冲的动感和优雅姿态,这就是比例协调带来的功劳。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例的精细把控,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还实实在在地服务于车内的空间。
通过精确计算车轮到车头车尾的距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前后悬”),设计师在保证了流畅动感的溜背造型的同时,尽可能地把四个轮子往车辆的四个角推,从而把最大的空间留给了乘客舱。
这就巧妙地解决了很多轿跑SUV的通病:为了追求一个帅气的车顶线条,不得不牺牲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
而在LS6上,前排驾驶员的视野和空间感非常开阔,后排乘客也能得到一个相对宽裕的腿部和头部空间,长时间乘坐也不会感到压抑。
这才是真正把美学设计和家用实用性完美结合起来的体现,让好看的设计不再是花架子。
最后,我们来看看车灯。
如果说车身线条和比例决定了一辆车的“身材”和“气质”,那么车灯就是它的“眼睛”,是它与外界交流、表达情感的窗口。
在智能化时代,车灯的功能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照明。
智己LS6搭载的这套智慧灯光系统就很有代表性。
比如它可以在夜间会车时,自动识别到对向来车,然后精准地关闭照射到对方驾驶员眼睛的那一部分远光光束,形成一个“光影通道”,既保证了自己前方的路况清晰可见,又避免了给他人造成困扰。
这种充满科技善意的细节,体现的是一种更高级的行车文明。
还有它的尾灯,在刹车或者解锁车辆时,会呈现出动态的流光效果,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设计,极大地满足了当下年轻人对个性化和情感体验的需求。
它让开车、停车这些日常行为,都变得更有趣、更有温度。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中国汽车品牌在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上的深度思考。
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堆砌硬件,而是开始在这些“软实力”上发力,去琢磨如何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如何让一辆车成为一个更懂你的智能伙伴。
从这个角度看,智己LS6所做的这些尝试,无疑是为中国品牌向上突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它告诉我们,一辆优秀的中国车,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内核,还要有能够引领潮流的审美自信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