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是今天的生存战,另一场是明天的未来战。这场战争没有捷径,唯有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战略定力中寻找最优解。
每日资本论(摄影)
文/每日资本论
理想汽车找到了破解新势力造车亏损的秘笈?连续盈利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近日,理想汽车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其营收1445亿元、净利润80亿元的成绩,连续第二年实现盈利,并成为继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年度盈利的新能源车企。2023年,理想汽车营收为1238.51亿元,净利润117.04亿元。
如此成绩实属不易。2023年之前,理想汽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随后,连续两年大幅盈利,真金白银地证明了其在汽车领域初步站稳了脚跟。要知道,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仍在连续亏损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消息称,理想汽车正招募墨西哥(墨西哥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等国销售副总裁。这一举措表明,其正在加速推进其出海战略。此外,

当然,也有谨慎的投资者认为,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却暗藏危机。比如,净利润同比下滑31.9%,毛利率从22.2%降至20.5%,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
网上有这么一个帖子:“老实说我是真的看不懂,为啥杭州大街上理想的车随处可见……什么增程就是好卖,什么家庭用车,品牌建设好,产品定义准确。但关键是,这些其他车其实都不缺。可为什么客户还是会买理想?想不通,想不通。”
部分网友曾调侃说,理想汽车是“网上没赢过,现实没输过。”显然,理想汽车就是在争议中成长起来。对于关心新势力造车的投资者来说,现在有两个问题,理想汽车到底为什么卖得好,能否给其他车企借鉴?未来,还能否继续几十亿、上百亿盈利?
综合来看,大家对理想汽车的成功可归结于三大关键因素。
核心是其对家庭场景的深度挖掘。众所周知,中国家庭消费升级与露营热潮的兴起,催生了“一车多用”的刚性需求。理想L系列以“冰箱、彩电、大沙发”为核心卖点,打造“移动的家”概念,精准击中了中产家庭对空间舒适性与功能性的追求。
当然,部分嘴硬的“杠精”或许不承认理想汽车准确地抓住了这个商机,但看看众多露营帖子中有关理想汽车如何在“短暂逃离现实”中大显神通,就瞬间明白了有的时候“三件套”比什么发动机或电机系数更能吸引眼球。
第二大卖点就是增程式。比如,理想L9就拥有44.5千瓦时的动力电池支持215公里纯电续航(CLTC工况),搭配增程式系统,既满足城市通勤的零油耗需求,又消除长途旅行的续航焦虑。这种“油电双能”模式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阶段,成为家庭用户的理想选择。
稍等,肯定会有人问,增程式实际很多车企都有,包括合资品牌,但因保养、维修费用等,网上对于增程式褒贬不一,那么,理想汽车抓住了什么呢?
理想汽车选择增程式技术作为突破口,成功避开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痛点。比如,其自研的1.5T四缸增程器热效率可达40.5%,结合大容量电池组,使得车辆在馈电状态下的油耗也较低。例如,理想ONE在馈电状态下的油耗仅为8.72L/100km。

敲黑板!根据网友的意见综合,理想汽车纯电情况下行驶里程大约是在180公里上下。请千万不要小看这180公里。要知道,宝马530混动,纯电约61公里;奔驰E级PHEV的纯电续航里程为106公里;奥迪A6插电式混合动力版的纯电续航里程在106公里至111公里。更不要说,本田、丰田等合资品牌的混动车型纯电60到90公里。
但凡从油换电的车主都知道,相比于前者用电费用会极大节约车主的开销。于是,绝大多数开增程式的车主只要不是长途,通常都会使用纯电。问题就在于,几十公里或者一百公里的纯电里程在实际使用中非常不方便。难怪有网友调侃道:要么在充电,要么在充电的路上。而理想180公里左右的纯电使用体验,会让绝大多数车主倾向于理想。
于是,价格自然也是致胜的关键所在,而这恰恰又是理想的聪明之处。综合来看,理想对标的是宝马X5、奔驰GLC、奥迪Q5等这个档次的车,而理想汽车不仅三件套还纯电行驶里程多,更香的是价格也比这些车优惠那么几万。
再加上,面对2024年行业平均降价15%的竞争压力,理想最终选择妥协,旗下车型分别降价1到3万元不等。2024年底,理想汽车还宣布购买理想L系列和理想MEGA的用户,可享受最低首付金额3年0息金融方案。
好了,要是你会怎么选择?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78.7%,达到116.7万辆。而理想L系列在30万元以上增程式市场占据领先身位。
所以说成功并非偶然。至于说,理想汽车的经验能否被复制,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点,或者说踏准消费节奏变化的节拍。除此之外,产品卖不动,不要怨天尤人,一定是某个环节不“香”。就像纯电模式,消费者向来都懂得货比三家,就比你多几十公里,你说买谁?
接下来的问题是理想汽车能否继续保持盈利状态?尤其是,已经有部分声音质疑理想汽车营收增长,而净利润同比却是大跌。
客观讲,“规模扩张、利润缩水”的现象,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残酷现实。这并非理想汽车一家,而是共性问题。但同样,也反映出理想汽车还缺乏必要的杀手锏。类似当年手机市场,被安卓机围剿的苹果手机,为何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核心所在——科技狠活儿,等于核心竞争力。
说说未来的挑战吧——理想如何在纯电与增程的夹缝中突围?
面对利润下滑与竞争加剧,理想汽车亟需在增程式基本盘、纯电转型与智能化投入之间找到平衡。这场转型不仅关乎短期利润修复,更决定其能否在新能源赛道的“马拉松”中持续领跑。
但纯电市场确实不太好“混”。对于理想汽车来讲,其在纯电领域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在纯电领域多年的车企来说,技术和经验积累相对单薄。更为重要的是,纯电汽车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小鹏G9、蔚来ES6等车型已占据20万-50万元纯电市场,而小米YU7等新玩家正以性价比策略高歌猛进。
换言之,理想汽车若无法在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上实现差异化,那么其在纯电领域的想象空间就有限了。反之,其将成为纯电牌桌上的主要玩家。
放眼未来,在新能源汽车的“马拉松”中,理想若想成为“长期主义者”,就必须守住增程式的基本盘,还要在纯电与智能化领域构建新的护城河。一场是今天的生存战,另一场是明天的未来战。这场战争没有捷径,唯有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战略定力中寻找最优解。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若您觉得有价值,麻烦您点赞、转发。祝身体健康,掘金2025!】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