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丰田、比亚迪、保时捷、奔驰,五个名字像五个大块头挤在一张餐桌,谁也不肯端起碗先喝汤。
比亚迪突然从桌角站起来,直接把保时捷、奔驰挤到了边上,第三把交椅抢得风生水起。
你要说没点儿戏剧性,我都不信。
郑州全地形赛车场开业那天,朋友圈和车圈都炸了,刷屏的不是冠军,不是撞车,而是一句“比亚迪超越奔驰和保时捷,世界第三”。
评论区的表情包比比亚迪车型还多——有的乐,有的酸,有的直接发了条“爷青回”。
别说数据没用,330万辆全球销量、70%的新能源渗透率,电池出货量刚好卡在宁德时代的正下方。
要不是亲眼看着,比亚迪一路从“电池小哥”熬成“技术大佬”,我现在还以为这剧情是编剧胡写的。
但真要说起来,比亚迪哪有那么顺。
前几年,新能源车还被隔壁老外冷嘲热讽,国产电池沦为代工厂的背景板,自己家的外观设计还老被吐槽,什么“电动剃须刀”“宇宙最丑SUV”,笑点低的网友一天能出八百个段子。
这些年车圈变化有多疯?
别的品牌玩概念车、搞联名潮品,比亚迪闷头搞刀片电池、钻DM混动,别人卷外形、卷情怀,它卷技术卷到地心。
郑州赛车场那天我在场边看,沙地、冰道、浮水、低摩擦环形道,赛道体验一个比一个狠。
悬天沙坡快30米高,坐上去像过山车开到云端,吉尼斯的认证牌子亮得扎眼。
有人说比亚迪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可体验区排队的队伍都快拐到地铁口了,这场面还用谁捧场?
大家都在用脚投票。
但你要是觉得比亚迪只会造场地,那就亏大了。
比亚迪的那帮工程师,活得跟打怪升级一样,没啥天赋光环,啃专利、熬夜搞研发,真是泥里爬、汗里卷。
新势力们还在为服务、体验、品牌发愁,这家伙已经把技术打包外卖。
刀片电池卖给别人,混动技术开放授权,自己还要用赛车场和极限体验把“技术普惠”做成新鲜事。
你说这是营销?
不如说是把汽车变成朋友圈“种草”的新玩法。
有意思的是,这场地开的越热闹,车圈的焦虑就越明显。
有人酸,说比亚迪“狂”,说中国车企的好日子短命。
可数据打脸来得太快,比亚迪不仅是中国第二大电池生产商,还真成了全球第三大车企。
新能源红利期已经过去,补贴退场、价格战横飞,能逆势暴冲的,才是真正的狠人。
你看看特斯拉,FSD、人形机器人玩得飞起,丰田在氢能源那边默默憋大招。
欧洲豪门还靠老底吃饭,政策、品牌认知、市场蛋糕一口都不松。
比亚迪要真想一直当卷王,路还长着呢。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起那年比亚迪刚推刀片电池,隔壁小鹏、蔚来还在“智能座舱”里卷来卷去。
现在行业变了,谁手里有硬货,谁才有资格说话。
比亚迪偏要把硬核技术“普惠”,开放给同行,等于自己挖坑自己跳。
你说这不是“武林秘籍大公开”?
可他们还真不怕——有底气呗。
这种自信,放在别家早就被董事会怼下去了。
赛车场的热闹背后,其实是中国汽车文化突然蹿红。
以前说赛车,十个人有九个都觉得离自己八百里远,不是烧钱就是炫技。
现在好了,比亚迪把赛车场直接搬到城市边上,体验变成“到店必打卡”新项目。
沙地、冰道、水上漂——不用飞新疆,不用下东北,郑州一站全包。
有网友调侃,这体验,简直比健身房还上头。
不用担心小白不会玩,教练全程陪护,开着开着就能刷个朋友圈,顺便秀一波驾驶技术。
说到底,行业卷归卷,消费者看重的还是体验和实惠。
比亚迪现在的难题不是造不出好车,而是怎么在技术领先、服务到位、品牌塑造之间找到平衡。
新能源车圈的内卷远没结束,理想、小鹏、问界、极氪,场上每个人都想当主角。
价格战打到地板,体验卷到极致,谁能笑到最后,这事没人敢打包票。
有时候我看比亚迪,就像看隔壁的“技术宅”突然成了校园风云人物,闷声发大财。
外观设计被喷了十年,网友放大镜天天擦得锃亮,连门把手都不放过。
谁知道,真拼到技术和销量,人家还真扳回一局。
车圈的脸,比亚迪算是打得啪啪响。
“世界五大车企”的名单里,有中国品牌,细品细品,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技术流和体验派终于在中国汇合了。
如果你问我,比亚迪能不能一直卷下去?
实话说,没人能预见三年后的风向,但有点可以肯定,别再拿老眼光看中国品牌了。
下次路过郑州赛车场,不妨去踩踩沙坡,试试“全地形人生”到底啥滋味。
说不定下一次,朋友圈刷屏的主角就是你手里的那辆比亚迪。
你怎么看?
评论区见,不聊点真东西都对不起这波热闹。
全部评论 (0)